被动跨国主义与制度化的非稳定性:
以新加坡的中国和印度技术移民为例
Involuntary transnationalism and regulated precarity:Lived experiences of skilled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nts in Singapore
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指移民在移居国外后继续与祖国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经济往来与社会联系。在移民研究中,跨国主义经常被看作是一种个体自主驱动的实践,即跨国主义是移民用以改善自身社会经济境况的一种手段。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的研究发现跨国主义也是结构性制约的结果,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被动的、无奈的选择。作者将此称为“被动跨国主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加坡的中国和印度技术移民。尽管这些技术型人才通常被看作优势移民群体,但是本研究发现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面临着极大的非稳定性(precarity),而这种非稳定性是与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和治理制度息息相关的。
在最近15年来,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新加坡社会对国际移民的抵制,政府大大收紧了移民政策,使得即使是高技术人才也很难申请到永久居留权或公民身份,致使他们必须在一种非稳定性的状态下工作与生活。移民政策的进一步收紧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加重他们因可能的失业而失去工作签证被迫离开新加坡的风险。本文的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在2016年至2019年间,研究团队对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移民进行了问卷调查(N=455)和深度访谈(n=74)。
研究发现:(1)非稳定性对移民的影响不仅仅是就业,而是涉及到他们生活的多方面,包括定居计划、住房、子女教育以及家庭与社会生活。但非稳定性不仅与移民的特定背景和身份有关,也与移民政策和治理制度有关;(2)这种非稳定性导致了跨国主义实践的被动性,也就是这些移民的跨国主义不是追求自身社会经济境况的改善,而是应对各种非稳定性的一种被动的权宜之计;(3)非稳定性的严重程度不仅与移民的收入、种族与移民身份相关,而且与祖国的经济发展相关,因为祖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决定了跨国主义实践的有效性。
作者介绍
占少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国际移民、土地政治、粮食安全、社会政策以及长时段的历史比较研究。他的文章发表于The China Quarterly, The China Journal, World Development,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and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等期刊上。他最新的专著《中国与全球粮食安全》(China and Global Food Security)由剑桥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
周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学与亚美研究学终身讲座教授及亚太中心主任。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移民社会学、种族与族裔关系、新移民第二代、海外华人研究、亚洲与美国亚裔研究以及城市社会学。她的主要著作包括《唐人街》(1992年英文版、2024年中文重译版)、《当代美国华人社会》(英文)、《美国亚裔成就悖论》(英文)、《海外当代华人社会》(英文)、《长为异乡客?当代华人新移民》(繁体中文)、《超越经济移民》(英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