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亲人和睦,阖家共济。
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家庭的烙印。
尤其是年长辈高的长辈们,往往会对整个家族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长辈,一旦上了年纪,难免也会做出一些“糊涂事”。
若是及时纠正,或许无碍,但如果放任下去,早晚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很多时候,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不是穷,而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存在以下3种“危险”情况,别不信!
01
父母太爱攀比,损耗整个家的福气
莫言曾在一档节目中说过:
“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
诚然,适度的羡慕和攀比不是坏事,还能给人目标和动力。
但凡事有尺,一旦过度,就只会徒增不愉快。
就像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写的那样:“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一味地攀比,不仅得不到别人的美好,还会错失自己的幸福。
曾听过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烦恼。
他说父母年龄大了,家里条件也好了,本该今昔对比,珍惜当下,增加幸福感才对,可他们反而不知足了。
每天父母都会和很多同龄人聚在一起,聊谁家的退休待遇好,谁家儿子挣钱多,谁家女儿嫁得好。
光聊还不算,回到家里,还要在家族群里转发很多朋友的照片和视频,给群里人说东家去了国外泡温泉,西家去了北京吃大餐,要么就是夸奖别人家孩子有出息,懂孝顺。
话里话外,自己不快乐不说,还给家里人带来了很多压力和负面情绪。
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老人又开始叨叨这些话,本来喜庆团圆的氛围,最后不欢而散,酒菜剩了一大桌。
即便如此,老人也没觉得自己有问题,还拍下剩饭剩菜发给自己的朋友,谴责儿女多不孝顺,多让自己寒心。
不明真相的群众议论纷纷,给网友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的生活过得如何,不关别人的事,别人的日子过得有多好,自然也和我们无关。
到了一定年龄,父母要学会把目光往回收,把日子向内过。
多关心家人,多关注家事,放下一些攀比心、好胜心。
心态好了,生活自然顺风顺水,心旷神怡。
02
父母过分偏心,致使兄弟姐妹结怨
知乎上有个提问:“导致兄弟姐妹间不和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有一条回答说:“父母的偏心。”
仅仅五个字,却收获了最多的点赞。
的确,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姐妹,不怕生活过得凄苦,最怕的是父母偏爱了其他人。
这种偏心,会像一把冰做的利刃,插进子女的身心。
看似无色无形,却真的很痛,甚至要用一生的时光去治愈。
兄弟姐妹,本该是携手到老,风雨同舟的感情。
可若是摊上拎不清的父母,最终只会使兄弟结怨,至亲反目。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的庄家父母,就是偏心的典型。
庄超英身为家中大儿子,是一个方正迂直的传统男人,从小就接受父母的教育,凡事要让着自己的弟弟庄赶美。
赶美学习成绩不好,庄父退休后,就把宝贵的工作机会给了赶美顶班。
两个儿子都工作后,超英的工资也被父母收了上去,攒下来帮自己的弟弟讨媳妇。
等到二人都生儿育女后,庄家父母的区别对待就更明显了。
庄母的生日宴,一桌子的菜都是超英媳妇带着女儿做的,可最后开席时,她们母女却只能躲在厨房里吃着素面。
超英一家的忍让和付出,没有换来父母的认可和弟弟的感激,反而被当成理所当然。
就这样,在庄家父母无底线的偏袒下,庄家兄弟的间隙越来越大,终于爆发成大战,搞到一地鸡毛。
道德经有云:“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心理治疗师苏珊说:“明智、成熟的父母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
世间之道,贵在平衡。
父母区别对待子女,会让亲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厚此薄彼,才是经营家庭的正确方式。
03
父母惯坏孙辈,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看过一张图:
一个孩子手握游戏机,理直气壮地享受着家人的照顾,对他们的付出视而不见。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透顶了的人。”
老话亦说:“惯子如杀子。”
很多家庭都喜欢将带娃的重任托付给老人,这本无可厚非,祖辈对孙辈的爱也毋庸置疑。
但万不能将爱,变成无原则的溺爱,那结果难免是害了下一代。
曾在网上刷到过一档育儿综艺,节目一开始,就是一个妈妈在吐槽婆婆对孩子太好。
一开始观众不了解情况,还在谴责那个妈妈不识好歹。
但节目随即就放出了婆婆平时带娃的一些视频。
视频中的孩子已经大约五六岁了,还是要人给他喂饭,帮忙给他穿衣服。
可能是营养过剩,他早早就长成了小胖墩,看起来肉乎乎的。
家里人想过控制饮食,培养运动习惯,可妈妈这边做好健康餐,婆婆那边就偷偷喂零食;孩子运动没两天,一哭一闹,婆婆又不愿意了。
更关键的是,因为老人的过度宠溺,孩子只觉得奶奶好,只想听奶奶的话,其他人根本管不了。
眼瞅着要上小学了,没办法,这才带到了节目上,希望专家能帮忙解决。
那期节目的讨论度很高,有人指责爸爸妈妈自己没时间,还抱怨老人带不好娃;有人则说时代变了,老人也应该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但大家都没有否认的一点,就是这样过度的溺爱,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
人的底色如何,最要紧的是小时候那几年。
家庭的每位成员一定要齐心协力、各司其责,营造出最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溺爱就像一把涂满麻醉药的锯子,对孩子进行无痛截肢。
一旦他走出了保护伞,真实世界中的一缕微风都足以将他吹垮。”
当父母无节制地纵容孙辈时,及时告诉他们,这不是成全,而是伤害。
有节制、有分寸地教会他们如何应对人生,孩子才会越来越好,良好的家风才能传承下去。
▽
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哪怕是父母,也不会永不犯错。
作为子女,当他们出现这3种情况时,要学会及时纠正,正确沟通。
作为父母,不妨修炼好自己,为儿女指引好方向,成为家庭的底气。
《礼记》有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一个家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亲人和睦,阖家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