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for English

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商学教学副教授的Raymond Ro,从2012年至今13年,站遍上纽三处校园的讲台,从华师大地理楼,到浦东世纪大道,再到前滩;从起初只教两门课的兼职教师,到如今统筹上纽商学部教学安排的副主任,执鞭本硕十门课的商学教学副教授。
在成为教师前,Ray有一众看似并不相干的职业经历,一些从未在计划内的折点,被视作命运的礼物,最终带他找到了教师这个持续至今的志业:
他曾是运动员,职业选手——玩滑板,小有名气;打网球,进过全加拿大前25,差点拿了大满贯,可惜因为伤病,离开了职业运动员赛道。
医生妙手回春,医好了他受伤的膝盖和手腕,让他燃起从医梦。他成了“理工男”,主修物理、生物学,辅修化学、数学,拿下MCAT(北美医学院入学考试)高分,可惜又因经济原因与医学院擦肩。
机缘巧合进了生物工程研究院,六年拿下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师,研究超声波检测癌症的技术。
初次凭借研究项目创业,前景一片大好,可惜遇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障碍,项目搁浅,索性转身入法学院研习法律。
又六年,获法律博士学位,成为硅谷顶尖国际律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律师,一心想帮助与他一样受困扰的创业者、企业家。
在这段最忙碌、高投入高回报的时期,他曾为微软处理过上诉案,在联邦巡回法院推翻陪审团两亿美元的裁决……
而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放弃硅谷律师职业,拖着一个行李箱来了中国,是为了追随爱情。
身居上海,韩国血统、长在加拿大、学在美国、文理兼修的Ray,与坚持“以世界为课堂”的博雅教育、培育全球视野人才的上海纽约大学,擦出了火花。


上|11岁的Ray (中)在加拿大多伦多和堂兄弟一同玩滑板
下|Ray在硅谷斐锐律师事务所(Fish & Richardson P.C.)上班第一天
01.
像苏格拉底一般提问
如管理者一样思考
2012年的秋天,上海纽约大学尚在孕育中,在其前身——纽约大学位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海外学习中心,华师大的地理楼教室,来自加拿大的Raymond Ro站上了讲台,为一群来上海短期交流的纽约大学本科生,教授“法律、商业和社会”课程。
是时,这门课程原本的授课教师、伟凯律师事务所的一名顶级律师正要转去香港工作,需人手填补空缺,而两年前刚从美国硅谷辞掉律师工作的Ray,以他在法律领域的实战经验、创业经历,成为这门基于美国法律的本科商法课的合适人选。
“能和学生分享多年来的经验,看到他们的眼睛亮起来,我好有成就感。”这成为Ray和上海纽约大学结缘的开始。

Ray(右)与时任纽约大学校长John Sexton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
Ray专注于法律、经济与科技的交集,管理与组织学,市场营销,领导力,专业职责及比较知识产权法等领域。“以他丰富多元的跨界背景、加美中韩多国的生活和职业联结,以及对业界的熟知,Raymond Ro教授一直以来为上纽多门商科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授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相当难得。”上纽商学部主任陈宇新评论说。

Ray执教的十门课,除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有本科通识跨学科课,如“职业责任与领导力”;有商学部的基础核心课,如“市场营销概论”“管理与组织学”;也有专为纽约大学全球通识教育专业(GLS)来上海交流的国际生设置的课程,如“以城市为文本”等
商学让Ray痴迷之处,在于其兼具传统与现代、变且不变的特性。
商业始终是关乎人的——人的动机如何,如何激励,如何管理,如何由人完成交易,等等,这些关于人的古老话题永不改变,这是商学的传统性所在;而其现代性在于,随着政治、社会、技术、法律、经济等变化,商业环境不断改变,AI也发挥着颠覆性的影响力。
真实的商业世界如同生活,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在课堂上,你永远不可能罗列所有商业案例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甚至随着时代发展,理论也会改变。作为老师,我能做的是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提问,而非给答案,教会他们与人相处之道,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软技能。”这是Ray由自己的跨界学习经历衍生出的教育哲学。
Ray的课堂没有教科书。鲜活的案例就是他的教材——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为课程设置的自研案例,哈佛、耶鲁顶尖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他亲自经手、研究过的案例,以及正在发生的商界头条。
伴随案例的,是大量的阅读和讨论。阅读是需要学生在课前啃完的,有理论文献、时事新闻、市场报告、政策文段、品牌故事纪录片、业界人物采访;而课上的时间,大部分交还给学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深度讨论。
课堂上,Ray扮演的角色是指挥家,是思维教练。“学生可能承担了课堂分享的90%,而我只是一个辅助者”——以“苏格拉底式的诘问”(Socratic Method),去引导学生像管理者一样思考。What is the answer?You argue it!(答案何处求?辩中见真章!)
他极其关注学生在想什么、怎么想、为什么想。对课堂讨论的深度有一定要求——鼓励学生们互相挑战,以澄清事实,检验逻辑,避免他们依赖直觉做判断:“事实是什么?数据可信度多高?为什么这么认为?是否有反例?一地的策略换至另一地会水土不服吗?”
商学问题虽不像数学问题有绝对的对错,但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来说,仍有更优解。他启发学生在考虑数字利润的同时,重视社会责任:“如果股东利益与社区发展冲突怎么办?”“如何决策才能不以盲目追逐短期利润为目标,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Ray的翻转课堂,学生“没办法安安静静地听完一堂课”,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参与。同学刚做完的PPT,可能就变成了考点,被放进考卷。
他希望学生们获得成为未来商业领袖的核心素质,主动质疑数据、权衡选项、预见后果。
严谨务实的研究,环环相扣的思考,如同他艰苦的理工科训练;而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没有死记硬背的公式,又正如当年打破他理工科思维的法学训练。
Rosalyn De Mesa(Roz)曾在2015至2016学年修读Ray的“管理与组织学”课程。2024秋季学期,趁着来中国出差的机会,已成为校友的她受邀来Ray的课堂分享如今在韩国兰芝品牌做营销(Marketing Specialist)的经历。
提到Ray,Roz说,“我并非商学专业,而Ray的课是我本科阶段上过的最接近市场的课程,他教了我很多前瞻性商业思维方式,把我引入了这一行。他的课堂引导,帮助我逐渐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乃至东方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对我现在的工作有莫大的帮助。”
“AI时代下商学育人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人才。‘君子不器’作为一种格局,体现在具备大视野,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好奇,以及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商学院主任陈宇新说,“上纽以博雅教育为底色的商学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这样的格局。”
02.
商学到人生的另一种温度
商学,这门关于人的学科,Ray说再怎么强调“关系”都不为过,“人脉就是净值(Networking is net worth)”。
“然而商学不是学习如何‘赚钱’‘搞关系’,拓展社会关系(networking)的目的不是为自己牟利。在关系中保持‘人味儿’(be authentic, be me),才能获得理解不同群体诉求的底层能力,去肩负起社会和经济责任。这是商业该具有的温度。”
保持“人味儿”,同样是Ray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
在学生面前,真诚,不摆架子,不装权威,随时可以约咖啡。课堂内外,带学生走街串巷,逛田子坊,探剧院,玩密室逃脱,同时不忘分享自己对周遭的中国文化细致入微的观察,挑战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这里的道路“竟然有长长的左转待行区”,餐馆“就算酷暑也只提供温开水”。

学生临近毕业给Ray留下了纪念册,记录了Ray带他们走过的路、分享过的美食、探过的店,还有学生们满心的感谢:“谢谢你选择做老师,我的人生因而没有错过一位好导师”,“谢谢你教会我们,生活中不只有学业”……纪念册成了Ray的案头珍藏
在业界,他结识大大小小的企业家,和他们交心,分享学界洞见;也常常请他们来上纽给学生们开讲座。君智战略咨询创始人谢伟山、LVMH路威酩轩集团大中华区总裁Andrew Wu(吴越)、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Carlo Diego D’Andrea(代开乐)都曾受邀来上纽做客。
很多地方会请Ray去讲一讲:他以其专业洞察,为上海的外资企业在疫情后复工复产献策;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建言,帮助他们打破“天坑”“天选”专业的迷思……去年,他被哈佛大学委任创新创业项目委员会顾问一职,指导学生创业。
而他最乐此不疲的,是以经历过人生“抓马”的跨界“过来人”身份,鼓励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焦虑迷茫的学生,“调理”他们对未来理想生活的预期。
“人生从来不是线性的。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的屠龙之路,或早或晚都会遇到阻力。计划被打破、梦想被挑战,这都是常态,但是我真的不认为它们是坏事。就像我的每一次经历,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塑造了今天的我——如荣格所说,‘真正的人生,四十岁才开始’。”
随上纽走过的这十多年,Ray说,看到学生的成长蜕变,是他作为老师最大的收获。邮箱里收到学生们的升职结婚喜讯,假期回国被学生邀约喝咖啡,这些都让他快乐。前不久,八年前被他分配到一组做报告的两位学生结为伉俪,他专程飞去海南,见证他们的婚礼。
“世界上没有太多的职业能让你每天都参与启迪另一个灵魂。我无比幸运,偶然发现了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