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勒内 吉拉尔思想下的 JD 万斯与彼得 蒂尔 |
|
作者:Lee Konstantinou | 2025/3/27 9:47:24 | 浏览:66 | 评论:0 |
|
|
|
勒内 吉拉尔思想下的 JD 万斯与彼得 蒂尔 Lee Konstantinou 2011 年,JD·万斯(JD Vance)在耶鲁法学院听彼得·蒂尔(Peter Thiel)发表演讲时结识了他。当时, 万斯已经从俄亥俄州立大学来到耶鲁,在美国精英阶层中迅速崭露头角。蒂尔是一位从律师转型为风 险投资家,再到硅谷巨头的人物。当时,用万斯的话说,蒂尔“还远非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已经拥 有了一段令人瞩目的职业生涯。蒂尔是 PayPal 的创始人,并且是《财富》杂志记者杰弗里·M·奥布莱恩 (Jeffrey M. O’Brien)所称的“PayPal 黑手党”(the PayPal Mafia)的“教父”,这是一个由 PayPal 员工组 成的网络,他们后来成为了硅谷乃至更广泛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蒂尔身处硅谷,却在某些方面游离于其主流之外。自斯坦福大学本科时代起,他便创办了保守派报纸 《斯坦福评论》(The Stanford Review),展现出异见者与反主流的精神。在短暂从事证券律师工作后, 他进入金融行业,随后涉足大型科技产业,创建或投资了硅谷最具影响力的一些公司(包括 Facebook)。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避免被硅谷趋同的自由主义思潮所同化。 蒂尔在 2011 年的演讲中指出,像耶鲁法学院这样的精英机构过分关注同辈间的竞争,学生们盲目追求 名望阶梯的攀升,而没有足够关注创造真正有意义或持久的价值。正如万斯在 2020 年《灯塔》(The Lamp)杂志的一篇博客文章(How I Joined the Resistance)中所写,蒂尔将“被困在高度竞争性职业 中的精英人士”这一问题,与更广泛的技术与经济停滞联系起来——这种停滞源于社会缺乏利用科技改 善生活的能力或意愿。蒂尔建议人们避开竞争,而应专注于创造(并占据)那些其他人尚未意识到的 真正价值。 万斯坦言,他对“成就”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源于深深的思想趋同。他渴望在精英机构中步步高升,不 是为了实现真正有意义的目标,而只是为了赢得一场空洞的“社会竞争”。蒂尔的观点深深触动了他, 由此开启了一段思想探索之旅,其中包括皈依天主教,抛弃了他原本的新教信仰。 很明显,万斯与蒂尔之间的共鸣并非偶然。蒂尔同样将自己的人生故事讲述为一个被既定精英制度辜 负的故事。他在万斯的法学院同学面前所传达的信息,很可能也是对他年轻时那个极度竞争的自己的 忠告:不要盲从同辈和整个世界的价值观。他们希望你成为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合伙人,但如果你随波 逐流,你永远无法实现从零到一(即蒂尔 2014 年商业著作的标题)。 万斯与蒂尔后来成为朋友。蒂尔为万斯 2016 年的畅销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撰写 了推荐语。万斯曾在蒂尔的风投公司 Mithril Capital 工作了两年,之后在蒂尔的支持下共同创立 了 Narya Capital。Narya 主要投资于万斯在回忆录中所描写的“铁锈地带”(Rust Belt)社区的公司, 同时也致力于反对硅谷“科技寡头”(Big Tech oligarchy)所代表的政治偏见与局限性。Narya 资本投资 的企业之一是保守派视频网站 Rumble,蒂尔本人也在其中投了资。此外,蒂尔还为万斯的政治生涯 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2022 年,万斯在俄亥俄州竞选参议员,并公开放弃了自己过去对特朗普 及 MAGA 运动的批评。蒂尔向支持万斯竞选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捐赠了 1500 万美元。
有人可能会一时误以为蒂尔对精英制度的批判来自左翼立场,但实际上,他的批判是来自极右翼对新 自由主义的攻击。蒂尔对民主制度愈发持怀疑态度,并积极推动新反动主义(neo-reactionary)博主 柯蒂斯·雅文(Curtis Yarvin)的思想传播。雅文主张君主制优于民主制,而万斯也曾公开表示赞赏雅 文的观点,并支持他对所谓“大教堂”(The Cathedral)的批判。“大教堂”——在其他地方被称为“深层 政府”(Deep State)——指的是联邦政府的常设官僚体系及其在学术界和新闻界的自由派盟友。因此, 蒂尔与万斯都属于所谓的“后自由主义右翼”(post-liberal right)。他们与雅文一样,倡导“RAGE” (Retire All Government Employees,即“让所有政府雇员退休”),作为雅文提出的对美国社会进行“硬 重置”(hard reset)或“重启”(reboot)的一部分。 关于蒂尔和万斯与新反动主义思想的联系,已经有大量讨论,而且这些联系确实令人警惕。但二人之 间最重要的思想纽带并非直接涉及政治,尽管它可能带来令人不安的政治后果。除了将万斯引入后自 由主义和新反动主义的世界之外,蒂尔还让万斯接触到了法国哲学家兼文学批评家勒内·吉拉尔(René Girard)的思想。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吉拉尔的理论中——尤其是他关于模仿理论(mimetic theory) 及替罪羊机制(scapegoating mechanism)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蒂尔对万斯最深远的思想影响。 如果我们想理解万斯——一个很可能成为美国史上最年长总统的副手的人——我们就必须理解吉拉尔。 ———————————— 勒内·吉拉尔(René Girard,1923-2015)是法国哲学家兼文学批评家,以提出模仿理论(mimetic theory)和神圣暴力(sacred violence)的研究而闻名。吉拉尔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类学 理论,尽管其中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本质上是模仿性的——人们渴望的并非源 自自身,而是他们看到他人渴望的东西。当人们因竞争稀缺资源而产生冲突,暴力便会在社会中蔓延, 并不断升级加剧。为了平息这种暴力,社区必须找到并驱逐一个象征性的罪人,这就是替罪羊机制 (scapegoat mechanism)的起源。按照吉拉尔的说法,替罪羊机制使一个社会能够通过将其内部的 暴力引向一个象征性牺牲品,从而暂时消解冲突,使秩序得以恢复。 替罪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圣经·利未记》第 16 章,作为赎罪日(Yom Kippur)仪式的一部分。其中, 一只山羊被献祭,而另一只山羊则被放逐,象征性地带走以色列人的罪孽。然而,吉拉尔认为,替罪 羊机制是普遍存在的,所有宗教社会都会将由模仿性欲望引发的竞争与暴力,通过牺牲某个替罪羊来 进行宣泄。但问题在于,牺牲替罪羊并不能长期消除暴力,社会最终会再次陷入冲突,周而复始。然 而,在吉拉尔看来,基督教在替罪羊历史中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转折。基督教版本的替罪羊神话首次揭 示了替罪羊的无辜性:耶稣基督不仅是无辜的,而且是全能的。社会将耶稣视为替罪羊加以牺牲,而 基督徒则逐渐认识到,替罪羊机制本质上是极度不公正的。 吉拉尔指出,在传统社会中,替罪羊被塑造成承载整个社会罪恶的存在,而基督教讲述的则是一个完 全相反的故事:基督既是全能者,又是绝对无辜者,因此,他的受难揭示了整个替罪羊机制的非正义 性。此外,至高存在——基督——自愿接受不公正的殉难,从而暴露了替罪羊机制的真正面目。 基督的死亡,成为基督徒重新校准自身模仿性欲望的契机。基督徒不再模仿他人并与之争夺资源,而 是效仿基督,并通过基督追随上帝。至少在理论上,这一转变能够终结模仿性暴力的恶性循环。
然而,基督教的故事也带来了一个悖论性的后果——它使替罪羊去神圣化。在基督教之前的社会中, 神话是用来掩盖模仿性欲望所引发的暴力过度的工具。社区可以通过神话告诉自己,它已经平息了集 体冲突的根源。但对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来说,替罪羊神话不再具有约束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督 教为启蒙运动的某些方面奠定了基础。然而,启蒙思想家在摒弃替罪羊神话的同时,也一并摒弃了上 帝,却没有因此遏制或重新引导模仿性欲望。相反,旧有的模仿性竞争和嫉妒机制依然存在,但现在 却缺乏一种能够安抚社会的方式。过去的“众人对一人之战”(即替罪羊机制)如今可能会演变成一种 后现代版本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类似于霍布斯(Hobbesian)所描述的自然状态。这正是吉拉 尔所说的“无神论是基督教的发明”(atheism is a Christian invention)的含义。 吉拉尔的思想源自一个跨学科的传统,即具有人类学倾向的文学批评。我们可以在弗洛伊德(《图腾与 禁忌》[Totem and Taboo])、弗雷泽(《金枝》)、涂尔干(Durkheim)、尼采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兼犯罪学 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的著作中找到前兆。关于吉拉尔与这些思想家的关系,学界已 有大量研究,且仍然存在争论:吉拉尔究竟是对这些理论的突破,还是它们的综合体或更完善的形 态? 吉拉尔本人承认受到了弗雷泽的影响,却否认了塔尔德对他的影响。 然而,在学术界乃至更广泛的公共领域,吉拉尔的理论能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蒂尔的资金支 持。蒂尔在斯坦福大学读本科时首次接触到吉拉尔的思想,并深受其影响。他甚至创立了“Imitatio” (模仿研究基金会),专门研究和推广吉拉尔的模仿理论。此外,蒂尔还资助了多个吉拉尔思想相关的 会议,包括“勒内·吉拉尔讲座”(René Girard Lectures)系列。虽然没有确切数据表明蒂尔为吉拉尔思 想推广投入了多少资金,但根据斯科特·艾伦·卢卡斯(Scott Alan Lucas)的推测,考虑到蒂尔资助的 研究基金、出版物、教育项目及其他活动,这一数额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 蒂尔曾多次公开演讲或撰文,谈论吉拉尔对自己思想的深远影响。例如,在 2023 年天主教大学举办的 NOVITATE 会议上,蒂尔发表演讲称,当代社会正面临两个挑战:其一是世界末日(Apocalypse),由 生存风险引发;其二是敌基督者(Antichrist),体现在全球极权政府的崛起。在蒂尔看来,年轻人面 对这一困境的解决方案是“去教堂”(go to church)。这一说法颇为耐人寻味,因为蒂尔曾在其他场合形 容自己“有宗教信仰,但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religious but not spiritual),尽管他自称是基督徒,却 似乎并未正式隶属于任何特定教派。 ———————————— 吉拉尔并不是一位明确的政治作家——尽管他确实为蒂尔合著的《多元化神话》(1995 年)撰写了一 篇支持性的推荐语——但不难看出,吉拉尔的思想为何能为那些渴望超越自由主义的右翼人士提供智 识和精神上的慰藉。吉拉尔对主流制度进行了社会批判,同时又避开了以物质主义为基础的解释,来 说明这些制度所引发的问题。在他的理论框架中,我们的问题并非源自剥削或贫困,而是源自人类欲 望的某种特性——我们根本上的“模仿性本质”。其解决方案最终是宗教性的,是基督教的,即将我们 的模仿驱动力从属于至高的善——即耶稣基督中的上帝。 2004 年,蒂尔资助了一场为期一周的“启示录”(Apocalypse)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一场名为《施 特劳斯时刻》(The Straussian Moment)的演讲。这篇演讲后来收录于《政治与启示录》(Politics and
the Apocalypse,2007 年)一书中,概述了蒂尔对 2001 年 9 月 11 日恐怖袭击事件的看法。这篇论文 是蒂尔最引人注目且最具原创性的政治表述之一,也展现了吉拉尔思想对他而言的重要意义。 在蒂尔看来,恐怖袭击暴露了自由民主制度的标准世俗假设中的缺陷。当面对一个无法被威慑的敌人 时——一个尚未遗忘施密特所强调的“朋友与敌人”区分的敌人——西方被迫重新审视其政治神学的核 心信条(或者更确切地说,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摆脱政治神学)。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 其他启蒙思想家曾努力通过构建蒂尔所谓的“美国妥协”(American compromise)来消除根本性的意识 形态分歧——即我们可以暂时搁置对人类学和神学的根本性问题的探讨。洛克建立了一套知识框架, 使得美国的创立者们能够在保留基督教的公共形式的同时,却将其形式中的精神性抽离。我们人类的 本质是根本无法知晓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搁置关于人性的问题,转而投身于有利可图的贸易和经济发 展活动。 然而,袭击美国的恐怖分子并未遗忘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据蒂尔所言,他们的动机并非源自世俗利益, 而是根本上反对西方的理念。然而,他们对“美国妥协”的拒斥也引发了棘手的问题。如果美国以敌人 的方式来与之对抗,那么它自身就会成为敌人的镜像,而敌人也因此取得了胜利。此外,西方无法凭 借自身意志力回到那个尚未搁置根本性分歧和人性问题的时代。某种程度上,启蒙运动造成的影响已 不可逆转。上帝将依旧死去,并被埋葬。 吉拉尔在帮助蒂尔得出这一谨慎悲观的结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诚然,蒂尔在吉拉尔对基督教颠覆 替罪羊故事的解读中找到了希望,因为与吉拉尔一样,他认为基督的故事提供了最终能够控制模仿性 暴力并带来和平的机制。然而,在蒂尔看来,在我们的后现代世界中,我们已经过于清楚替罪机制的 运作方式。我们揭露了社会如何引导并消解群体暴力的手段,但(在基督教之外)却并未创造出一个 更加和平的世界。相反,模仿性欲望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更具破坏性的形式出现。在这样的现实下, 基督徒必须在等待基督再临的同时,仍然坚持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 蒂尔的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颠覆了布什时代关于政治伊斯兰的一些陈词滥调。许多评 论家曾声称,伊斯兰尚未经历自己的宗教改革。而蒂尔则在略显隐晦的表述中,似乎对“美国妥协”所 消解的那种信仰与严肃性怀有一丝惆怅。然而,现实仍要求人们继续前行,在暴力与和平之间找到某 种新的实用平衡,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决定。蒂尔在思考基督再临的背景下写道,“基督教的政治家” 必须在“失控模仿所导致的无尽暴力”与“上帝之国的和平”之间寻求深思熟虑的平衡。然而,他也提醒道, 在每一个微妙的抉择中,他们“明智的做法”应是“站在和平一边”。蒂尔希望呼应吉拉尔对和平的呼吁, 但同时,他也希望确保国家安全体系能够以施特劳斯式的方式,悄然将战争带向敌人。 ———————————— 从蒂尔这一阴郁的结论到柯蒂斯·雅文(Curtis Yarvin)所提出的某种准法西斯君主制,只需要迈出短 短一步。在这样的世界观中,世界是一场充满腐败的模仿性暴力之舞,我们所能寄望的最佳出路,就 是一位强大而睿智的“CEO 式”领袖,他可以介入并管理混乱,以冷静高效的方式完成必要之事。这既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也不是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而是一种 意识形态上的科技封建主义(Techno-Feudalism)。
除了具体的政治哲学之外,吉拉尔对基督教叙事的颠覆性解读,在情感层面上也为蒂尔和万斯(J.D. Vance)提供了相似但略有不同的慰藉。在蒂尔对吉拉尔思想的阐述中,很难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基 督的形象逐渐呈现出一种自由意志主义企业家的轮廓。换句话说,基督是一位全能的个体,遭受了集 体的迫害。他是一位垄断者,独占了美德和善良的市场,几乎像是安·兰德(Ayn Rand)笔下的英雄— —他之所以被迫害,不是因为他的善良无关紧要,而恰恰是因为他过于善良。而当群体摧毁了这个神 奇的替罪羊时,他们并没有真正毁灭他,反而印证了他的神性。如果这样来看蒂尔的思想,是否可以 推测,他在基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位创造就业的“造物者”? 这是否是一种过于轻率的解读?我并不这么认为。事实上,在蒂尔对吉拉尔的重构中,基督的形象与 《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中那些“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如出一辙——他身上带有一种典 型的青少年权力幻想,与痴迷于托尔金(Tolkien)、阿西莫夫(Asimov)和海因莱因(Heinlein)作品 的狂热读者的幻想别无二致。 相比之下,万斯对吉拉尔笔下基督形象的理解,则在情感层面上起到了略有不同的作用。万斯在两种 冲动之间挣扎:一方面,他希望追究自己的社区责任;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他在《乡下人的 悲歌》(Hillbilly Elegy)及其他作品中所记录的那些去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确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根 源。这种矛盾早已体现在他回忆录中那种摇摆不定的态度里——他对祖父母表达了同情,却又不愿承 认他们与他母亲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他则倾向于将责任更多归咎于母亲。正如加布里埃尔·维南特 (Gabriel Winant)在《n+1》杂志(J. D. Vance Changes the Subject)中犀利指出的那样:“将万斯作 为回忆录作者和政治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持续的(甚至是愈演愈烈的)策略:几乎完全回避塑 造他自身的真正因素——即他在书中仅仅是表面上探索的那种创伤的本质。” 在他 2020 年讲述皈依天主教的过程中,万斯解释了吉拉尔思想的吸引力。他写道: “我渴望一种世界观,它能同时理解我们不良行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结构性和道德性;它认识到我们 是环境的产物;我们有责任改变这个环境,但我们依然是拥有个人责任的道德存在;一种能够反对日 益上升的离婚率和成瘾问题的世界观,不仅仅是将其视为关于负面社会外部效应的清理结论,而是以 道德愤慨的方式。” 万斯对家乡社区病态问题究竟应该归咎于谁的困惑,唤起了社会学中的旧有“主体-结构”问题(agent�structure problem),在这个问题中,学者们争论如何调和社会决定论的理论与我们作为个体行动者、 主体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万斯来说,这些立场构成了一种新自由主义的双重困境:自由派依赖政府 项目来解决社区的精神问题,而保守派则将责任单独归于个体。 正是吉拉尔为万斯提供了克服这一矛盾的知识框架,让他找到了一个超越旧有正统的后自由主义保守 主义。阅读吉拉尔使万斯得出结论:“在基督里,我们看到将责任推卸给受害者和我们自己对其无能的 努力,实际上不过是一种道德失败,这种失败被暴力地投射到他人身上。基督是那个替罪羊,他揭示 了我们的不完美,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缺陷,而不是把责任推给社会所选定的受害者。” 我们都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怎么能是呢?毕竟我们的欲望本质上是衍生和模 仿的。但结果证明,答案并不是将我们社区问题的责任归咎于结构性或社会性力量。似乎精神改革,
而非社会改革,是解决之道。万斯看到基督作为自愿受害者的地位为他提供了一条更具吸引力的道路。 因此,万斯的吉拉尔思想提供了一种解释,说明我们将自己问题的责任归咎于他人的病态倾向,但这 一见解是如何克服社会决定论与道德责任之间矛盾的,这一部分仍显得不够清晰。就在万斯在其知识 形成过程的这一刻达到顶峰时,叙述突然中断,万斯又转移了话题。 人们不禁要问,万斯如何调和这些自称植根于富有同情心的自我批判的观点,与他最近在俄亥俄州斯 普林菲尔德对海地移民和难民的公然替罪推诿?无论答案如何,毫无疑问,万斯曾相当深入地研究过 哲学文献,这些文献探讨了替罪推诿如何作为一种神话,被用来维持社会秩序并转移未受启蒙的大众 的激情。然而,当万斯编造故事并传播关于接纳居住在斯普林菲尔德的海地人所带来影响的种族主义 谣言时,他似乎正试图复兴这种煽动性的神话。 ———————————— 有人可能会认为,蒂尔那种奇特的技术-自由意志主义与万斯的支持生育的天主教信仰之间的联盟,在 保守派思想史上并不新鲜。毕竟,这种联盟在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和弗兰克·迈耶 (Frank Meyer)在 20 世纪 50 年代于《国家评论》杂志(National Review)所锻造的融合主义 (fusionism)中已有先例。融合主义将社会保守主义者、自由市场支持者和反共强硬派团结在一起, 并在罗纳德·里根当选总统时达到顶峰。正如梅琳达·库珀(Melinda Cooper)在 2019 年的著作《家庭 价值观:新自由主义与新社会保守主义之间》(Family Values:Between Neoliberalism and the New Social Conservatism)中所论述的那样,像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加里·贝克尔 (Gary Becker)这样的自由市场思想领袖有着极为保守的社会愿景,他们将父权制的核心家庭置于其 世界观的中心,作为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的替代品。 旧融合主义有时被后自由主义右翼批评为过分强调个人自主权。“自由主义者关注经济便利,把普通人 视作经济机器上的一个齿轮,”([The libertarian] focus on economic expediency treats the average person as a cog in the economic machine)乔伊·巴雷塔(Joey Barretta)写道。“同样,自由主义者在 其对自由的狭隘理解中所倡导的放任文化,与普通人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第一事物》杂志(First Things)上一篇集体撰写的文章(Against the Dead Consensus)宣称,不可能回到特朗普之前的保守 主义,因为“保守主义往往与自由主义遵循同样的指路星辰——即个人自主性。对自主性的痴迷悖论般 地导致了共识保守派声称最憎恶的专制。 ”(conservatism too often tracked the same lodestar liberalism did—namely, individual autonomy. The fetishizing of autonomy paradoxically yielded the very tyranny that consensus conservatives claim most to detest.)但库珀的书表明,这种批评最多是夸大其 词。新自由主义的人类观并非自由主义的人类观;在新自由主义下,自由个体被一种将人类视为高度 可塑的人力资本集合的观念所取代,而孩子在这种观点中无非是家庭人力资本组合的一部分。 蒂尔的自由意志主义与万斯的支持生育政策之间的政治联盟,似乎沿用了同样的策略。事实上,如果 进行更严格的唯物主义分析,不难发现蒂尔和万斯共享的核心背景:他们都是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所称的“长期衰退”(Long Downturn)的产物。这个时代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特征是盈 利能力下降、去工业化以及工会力量的衰退。蒂尔对战后美国经济繁荣时期那种狂飙式增长心生怀旧, 但他更愿意将持续增长的缺失归咎于“精神问题”,而不是归因于宏观经济因素或新自由主义政策——
这些政策优先考虑资本收益的增长,而非劳动收益。同样,万斯对生育的推崇以及对白人工人阶级的 颂扬,也是在美化一个曾经(高度工会化的)强盛时期,但他再次将话题转向荒诞的——但仍然令人 不寒而栗的——新法西斯主义攻击,例如“主教堂”(the Cathedral)、“深层政府”(Deep State),或者 任何右翼网络圈子接下来可能炮制的荒谬的新托尔金式(neo-Tolkienesque)政治神话。 然而,蒂尔和万斯与吉拉尔思想的关系使这一主张变得更加复杂。毕竟,最初的融合主义者之所以能 够团结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坚决的反共立场。毫无疑问,他们在国内也有竞争者和对手,但他们所构 想的“朋友-敌人”二元区分,将美国视为一个必须与外部势力对抗的国家,而这种对抗被认为是为了全 世界的福祉。相比之下,万斯和蒂尔以不同的方式划分世界,他们并不那么关心改造世界,而更倾向 于逃离它,静待“第二次降临”。如果吉拉尔是对的,在后现代世界里,普遍的模仿性暴力无法避免, 那么或许最好的选择就是“建造一艘方舟”——一个威权主义的海上家园(seastead community)或技 术封建主义的特许城市(charter city),灵感来源于阿西莫夫著名科幻系列《基地》中的理念——然后 等待即将到来的洪水。但首先,他们必须击败那些阻止他们建造避难所的联邦官僚。 蒂尔曾描绘过一幅关于海上定居、太空移民以及网络自由主义乌托邦的愿景,这种愿景似乎对主权国 家这一形式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近年来,他的言论变得更加民族主义化,但他真正的未来蓝图更类 似于对特许城市(charter cities)的呼吁——即巴拉吉·S·斯里尼瓦桑(Balaji S. Srinivasan)所谓的 “网络国家”(Network State),或 柯蒂斯·雅文(Curtis Yarvin)称之为“拼接体”(Patchwork)。所有 这些概念都试图通过“退出”国家架构,绕过传统政治,让成千上万的新法西斯主义或技术自由主义实 验自由生长,不受官僚和技术官僚自由主义者的干涉。 在成为特朗普的副总统候选人之前,万斯曾在一次播客采访中表示,他认为特朗普应当优先拆解联邦 官僚机构。他主张特朗普应该“夺取左翼的机构”,解雇“每一位中层官僚”,并在最高法院试图阻止他时 无视其裁决——基本上遵循了柯蒂斯·雅文(Curtis Yarvin)和更近期《2025 项目》(Project 2025)作 者们所提出的行动纲领。在另一场采访中,万斯进一步解释道:“我突然看清了美国精英阶层的本质, 也看清了自己在其中的角色,这让我花了一点时间才完全搞明白。我‘吃下了红药丸’(redpilled)。”他 补充道:“我们正处于共和晚期……如果我们要进行反击,我们必须变得极端,必须走得足够远,必须 朝着许多现今保守派都无法接受的方向前进。”——够狂野的,不是吗? 因此,真正将蒂尔和万斯团结在一起的敌人,并不是外部势力,而是那些在国家内部以及其他试图维 护民主主权的国家之中存在的对手。 试图抗拒并逃离这个因世俗模仿狂乱失控而变得污秽的世界,其过程中引发的复杂性可谓无穷无尽。 例如,人们可能会注意到,蒂尔旗下的 Palantir Technologies 这家公司,显然与国家安全机构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蒂尔真的是国家权力的反对者,他或许应该予以谴责。但事实是,Palantir 参 与了许多政府合同,其中包括为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提供软件,帮助其建立潜在驱逐对象的 档案。正如布莱恩·多赫蒂(Brian Doherty)在《Reason》杂志中指出的那样(Wait, Wasn't Peter Thiel a Libertarian?),蒂尔这些年来看起来越来越不像一个自由意志主义者,反倒更像一个彻头彻尾的 民族主义者。
至于万斯,他当然正在竞选成为“深层政府”副总统——那个他口口声声批判的政府。如果万斯成为总 统,人们可以确定,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动用“深层政府”的全部权力来推进他的诸多目标。而至于特 朗普,尽管他自诩为民粹主义者,但从执政表现来看,他更像是一个典型的共和党政客:为亿万富翁 削减税收、彻底搞砸联邦官僚体系的管理,并进一步加剧政治极化。 因此,在评估万斯和蒂尔共同信仰的影响时,我们面临的挑战并不在于要严肃对待他们的思想——毕 竟,这些思想即便披上模仿性欲望的哲学术语外衣,往往依旧荒诞可笑。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或许需 要从最字面的意义上理解他们的言论。当蒂尔说他“已经不再相信自由与民主是兼容的”时,我们必须 意识到,他可能真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如果 JD·万斯(JD Vance)成功当选,他或许真的能够如愿以偿。 原文:The Gods of Silicon Valley By Lee Konstantinou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