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风教授,流行病学杰出教授,系主任,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费尔丁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
今年是我人生中的第六个本命年。国内的学生非常关心我,千里迢迢寄来一些红色小物作为“辟邪”之用,有的放在车上,有的放在钱包里,以示保护。我自己平时也特别注意安全,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但意外往往就在一瞬间。
前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在家附近的社区快走锻炼。天色微暗,因为没有看清路面的不平,重重地摔了一跤。我当时先坐起来缓一缓,确认自己是否有骨折或扭伤,休息了十分钟后才慢慢走回家处理伤口。右膝盖和右手肘擦破了三大块皮,还流了不少血。所幸这次只是皮肤外伤,未伤及筋骨,可谓不幸中的万幸。这次意外让我更加意识到,年纪大了,摔跤绝不是小事。轻者皮肉受伤,重者骨折卧床,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一起认真讨论老年人防跌倒的重要性。
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最危险的意外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65岁以上老人曾发生过跌倒,其中5%到10%会造成严重损伤,比如骨折或颅脑损伤。去年三月,我到芝加哥参加一个会议,走上讲台时没注意台与墙之间的空隙,又摔了一跤,幸好那次皮肉无伤,也没有影响主持工作。比较下来,我的跌倒频率似乎比同龄人高些,三年内已“二跤”。
许多老年人在跌倒后,不仅身体受伤,更容易因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感,不敢再出门活动,久而久之身体功能退化,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陷入“越怕跌越不动,越不动越容易跌”的恶性循环。对我来说,每一次跌倒之后都会吸取教训、更加小心,但我也不因此放弃正常生活,依然坚持锻炼、保健。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即使不小心跌倒,也比较不容易造成严重伤害。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跌倒?
主要原因在于身体机能随年龄退化:肌肉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减弱,视力和听力衰退,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氏症)也会引发头晕、肢体无力等问题。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降压药也可能影响身体协调性。
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湿滑的地面、昏暗的光线、楼梯缺乏扶手、裸露的电线,甚至家里的地毯边角,都是隐患。这次我摔倒,主要原因是光线不足、路面不平,以后我会选择在校园或公园等路面平坦、照明良好的地方锻炼。
骨质疏松与“人生最后一个骨折”
很多人以为没摔断骨头就是“平安”,其实未必。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很多骨头表面看起来正常,其实内部早已“空心化”。这意味着,一旦跌倒就极容易骨折。
最令人担忧的是股骨颈骨折,俗称“人生的最后一个骨折”。因为一旦发生这种髋部骨折,很多老人需要长期卧床,恢复期长,容易并发肺炎、血栓、褥疮等问题。医学研究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老人在发生髋部骨折一年内死亡,超过一半丧失自理能力。因此,预防跌倒绝不是小题大做。
补钙——预防骨折的关键
为了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补钙至关重要。一般建议老年人每天摄入约1200毫克的钙质。我们可以通过饮食多摄取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豆腐、芝麻、深绿色叶菜等。同时,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适当晒太阳,必要时补充维D也非常重要。很多亚洲老年人的维D水平偏低,我自己每天补充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适量补钙,并自制无糖酸奶,多喝低脂牛奶,常吃豆腐,努力强健骨骼,降低骨折风险。
跌倒后该如何应对?
如果不小心跌倒,不要急着站起来,应先判断有无受伤。如果疼痛剧烈、无法移动,应尽快呼救。现在的智能手机有紧急求助功能,比如我使用的苹果手机,每次跌倒后,它都会询问是否需要呼叫911,关键时刻能救命。
如果身体尚可移动,可以慢慢侧身,支撑身体借助稳固物体站起。跌倒后即使表面看起来无大碍,也建议就医检查,排除隐性骨折或脑震荡。我这次自我评估后认为不太可能有骨折,所以未就医。但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朋友,建议还是到医院做个检查为宜。
如何科学预防跌倒?
防跌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首先,坚持锻炼,增强肌力和平衡感,如散步、太极、简单抗阻运动等。其次,改善居家环境: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夜间设置小夜灯、清理地面障碍物、不要穿松垮拖鞋或不合脚的鞋子等。桌椅的尖角也可加装防撞垫,以免跌倒时碰伤头部。
此外,定期检查视力与听力,合理用药、控制血压与血糖,对预防跌倒也非常重要。
跌倒,看似小事,但对老年人而言,可能是一次身体和生活的重大转折。这次小小的意外让我再次警觉:无论多健康、多谨慎,都要随时注意安全。希望我的经历能提醒更多朋友重视防跌、防骨折,让我们都能在平安、健康中安享快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