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坐拥财富却不幸福,外表光鲜而内心枯竭;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盲目攀比中,忘记了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
更有人在“内卷”与“躺平”间摇摆不定,生活充斥着无力感与焦灼感。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竞争攀比激烈、世事变化无常的时代,如何活得坦然?
老子作为道家鼻祖,他“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备受古今人们的推崇,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林光华教授在《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一书中,在客观解读《老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生存问题进行新的阐发,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生命的本质,不再纠结、焦虑和彷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子的生活理念,回归生命的本质,用一颗“无为”的心活出“有为”的能量,获得内心的安宁。

生活其实很简单,
学会顺应自然、顺应本心生活
老子有言:“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事物的发展原本简单有趣,任何的事物只需要自然而然生长生存,无需刻意而为。
书中林光华告诉我们:不用刻意追求如何生活,减少人为地过度干预,回归到自然的生活状态就很好。
想想,如今人们的社交和生活大多要依赖电子产品,都要忘记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
我们每天坐车就像是从一个盒子移动到另一个盒子里,失去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
更有人违背昼夜规律,加班熬夜,晚上不睡、早晨不起,身体渐渐亮起了红灯。
因为远离自然、违背自然,造成了身体的不适、生活的疲惫。
实际上,自然有自然界的规律,而人的“小宇宙”应该与天地大宇宙合拍、同频。
所以,在饮食上,多吃应季的蔬菜和水果;生活上,讲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成顺应自然的睡眠规律;更应该遵循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达到身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像一棵树、一株草顺应自己生来就被赋予的天性,静静地悠然自处,人也应该追随自己的热爱,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司马迁不愿意被权力束缚而失去灵性,宁愿不当官,选择贫困而自由地活;
陶渊明历经官场沉浮,在41岁时决心放下浮华,开启了他的隐居田园生活;
王阳明被贬,就顺势而为,过起了躬耕南阳的生活,享受乡村生活的惬意。
其实,生活很简单,学会顺应自然,顺应本心生活,就能达到最健康、最轻松的生活状态。

“无为”不是“躺平”,
而是在该用力的地方用力,
在该放弃的地方放弃
生活中,很多人想尽快拿到成果、尽快被人认可,做事目的性太强,急功近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也有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很多,就焦虑不已,甚至自暴自弃,用所谓“躺平”为借口混沌度日。
老子的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但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即遇事理性对待,根据客观机缘采取相应的态度,能行则行,该止则止;可进则进,需退则退。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不焦虑、不放弃、不丧气,改变能改变的,对于不能改变的要保持自己的步调,才是面对现实的积极态度。
比如,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考试的目的不是竞争和攀比,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身得到成长,脚踏实地学到东西,比成绩优劣更重要。
老子也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意思是,主观妄为会招致失败,强行作为会遭受损失。万事不可强求,凡事从细微处做起,从自己能做到的地方去做,很多事是水到渠成的。
曾国藩算不上聪明,甚至认为自己很笨,为了提高文章水平,他每天早起读书写字,一年下来写满了60万字。正是凭借韧劲和进取心,他在第七年终于考上了秀才。
在翰林院,他做事踏踏实实,十年之中,获得了七次升迁,从一个小翰林做到礼部侍郎,成为二品大员,创造了官场奇迹。
总之,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让大家消极避世,而是在该用力的地方用力,在该放弃的地方放弃。也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脚踏实地。
即便看到自己不如别人,也不要放弃和灰心,不用攀比,一步步做好自己该做的,在实践中磨练,不断成长,时光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图片
图片
回归朴素,拥抱孤独,
获得内心的清净和自由
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意思是,达到空虚是万物的极致,回归寂静是天地的本性。万物纷繁复杂,但最后都各自回归到它的本源。
如今很多人热衷社交,生活看似很热闹,可喧嚣过后,内心却感到空虚。
或者欲望太多,人慢慢就被外在的事物绑架,生活得并不轻松。
林光华告诉我们:学习老子,虚掉心中的执著,减少莫名的烦恼,去除不必要的欲念,身体的虚静会带来内心的宁静与欢愉。
豆瓣上有个“戒掉手机”小组,一位网友分享自己戒掉手机的经历:
以前他总是刷手机看视频,时间过得飞快。可过后自己并没有感到快乐或者有所获,反而满是疲惫、无聊、乏力,甚至自责。
他坚持了一个月戒掉手机的打卡,除了用微信和朋友联系、开会、购物需要用手机,其余时间尽量克制自己用手机的冲动。
一个月下来,从最开始睡前醒来都要长时间玩手机,到玩手机的习惯慢慢变淡,用更多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读书、做实验、运动,他发现生活清净多了。
放下手机、清净大脑,回归自己的生活,在守静中,涤荡心灵上的喧嚣与尘埃,聚集自身能量,生活才会简单而充实。
世界太喧嚣,信息太杂乱,我们能做的,就是走回自己的日常,回归自己真实的内心。
断掉不必要的物质欲望,不再受到各种物质上的束缚,会过得更轻松;
舍弃不必要的外界社交,回归本心,与自己独处,内心会更加自由;
简化自己的生活,放空自己,回归朴素,拥抱孤独,才能获得内心的清净。
图片
幸福不在财富多少,
而在于安顿自己、活好当下
知乎上有个提问:“收入越高,人就会越幸福吗?”
有个高赞回答说:“未必。我们挣钱,是为了高品质的生活,有更大的底气腾出更多空余的时间,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
但如果挣更多的钱,牺牲了更多的自由空闲时间,承受更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那就未必幸福。”
如今,很多人可能有房有车、有高学历、高工资……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优越感,但是内心却感觉不到幸福。
每天疲于奔命,过着赚钱、花钱、再赚钱、再花钱的生活,把自己活成了一部“赚钱机器”。
我们为了未来的快乐,丢失了自己的时间,丢失了当下的快乐和真正的生活。
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模式,即让百姓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上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是能长久地给我们带来生活安定与心灵安宁的生活模式。
诚然,日常生活、教育子女、治疗疾病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钱,可有相关调查表明:钱和幸福的关系,基本上是一个抛物线函数。
即当我们开始挣到钱时,幸福感会直线上升,挣得越多,幸福感越强,直到抛物线的顶点位置。往后再赚更多钱,幸福感反而会下降。
林光华认为:对物质的极限追求是现代社会幸福感下降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生活,如何安顿自己,保证幸福指数和经济同步提升。
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宁静、富足和安乐。比起金钱的欲望,我们最需要是找到自我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不要一味追求物质,更不要与别人攀比,学会享受当下的生活、自己的生活,简单的饭菜、合体的衣服、舒适的住所,家人其乐融融就很幸福。
图片
图片
在林光华看来,老子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给我们一种精神力量,帮助我们在浮躁和焦灼的生活里获得平静的内心。
生活其实很简单,学会建构一套自然的、符合天道的的生存方式;
不要刻意强求,学会无为而治,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在喧嚣的时代,回归朴素、拥抱孤独,才能活得内心的清净和自由;
处理好财富和幸福的关系,学会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内心的富足才能带来永久的快乐。
愿每个人都可以理解《老子》的思维方式,重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处理问题的智慧与能力,不纠结、不恐惧、不焦虑,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回归质朴,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充盈。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解读:田心。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