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明,
就是技术与教育的赛跑
AI时代的教育,或许是今天整个教育领域,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为什么?
李希贵校长曾经有个洞察,叫做,所谓文明,就是技术与教育的赛跑。
一来,时代的进步需要技术。但最开始能驾驭技术的总是少数人,怎么让技术普及?要靠教育。因此,教育要跑起来,要追上技术。
二来,每当技术变,教育也要跟着变。
你看,在很久以前,能接受教育的人很少,当时哲学是核心课程。后来为什么变了?是因为两次技术革命。蒸汽机出现后,人们开始把科学作为教育的核心。
而电动机出现后,人类进入大规模电气化时代,需要接受科学教育的人激增。于是,学校也进入了规模化的时代。
没错,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物种,它每时每刻都要回应这个时代的变化。而文明的进步,就是在教育与技术的赛跑中发生的。
打通学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屏障,
创造意义感
今天的教育领域,都做出了哪些创新和实践呢?
咱们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九渡河小学的于海龙校长。九渡河小学地处北京怀柔的九渡河镇,距离北京城区70公里。这里盛产板栗和苹果,旁边还有黄花城水长城。听起来很美,但要办一所好学校并不容易。
首先,对这样一所山区小学来说,怎么获得充沛的师资?怎么引进先进的硬件,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都是个问题。
其次,就算有了资源,学生也未必有足够的积极性。九渡河的学生大都来自周边的村子和福利院,以前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很多学生甚至不愿意来上学。
你看,外部资源、内在动力,这两样最关键的东西似乎同时欠缺,这好像是一道无解的题。
但是,仔细想想,真是这样吗?之前网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说怎么解开一道特别难的脑筋急转弯?你只需要把这道题抛给一个孩子,然后告诉他说,千万别解开这道题,千万别解开啊。你放心,过个十来分钟,他大概率会给你一个正确答案。
这说明两件事。一来,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二来,孩子们都喜欢挑战,挑战能激发他们的巨大潜力。
而九渡河小学用的,就是这样的思路。
比如某年冬天,九渡河很冷,学校的老师忘记关掉学校菜地的水管了。结果第二天,原本荒芜的菜地变成了一片冰场。
按照通常的设想,这得赶紧想办法啊,要么组织学生除冰,要么想别的招数。但是,九渡河小学的做法恰恰相反。既然菜地变成了冰场,为什么不索性用好这个冰场呢?还有什么比冬天的冰场更让孩子兴奋吗?
于是,学校将计就计,把这个意外顺势变成了一个全校的跨学科任务。
第一步,学生们不是想滑冰吗?没问题,去滑。但是,冰车你得自己设计。于是,学生们就要学习计算承重,研究摩擦力,做设计图。你看,这是动用了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
第二步,有了设计图之后,你要想把冰车造出来,总是需要成本的。成本从哪来?学生们可以出租自己做好的冰车。假如市场认可,有人愿意租,那么你自然能收回成本。这一步是要让学生们懂得换位思考,不光要考虑到自己喜欢什么,也要考虑到他人喜欢什么样的产品。
第三步,假如没人租你的冰车,你就需要打广告,去拉客户。你看,这又给了学生们做市场营销的机会。
类似的实践在九渡河小学还有很多。
比如,2021年,九渡河连续遭遇暴雨,导致周围村子里的果树受灾,苹果长得又小又丑。而这回九渡河小学给学生们设计的跨学科任务,就是把这些苹果想办法卖出去。要想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数学、语文,乃至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再比如,九渡河小学还有一个设计,叫问题森林。里面有学生们搜集的几百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能够延伸出一套跨学科教学任务。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任务这么难,小学生们能完成吗?
其实关键不在于百分百地完成,而在于这个过程。借用于海龙校长的话说,学生们学会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去面对一个问题、走完一段过程、为结果负责,并且真正感受到通过努力去改变和影响这个世界。有了这个体验,学习的内驱力自然会产生。
再比如,沈祖芸老师讲了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的阅读任务,我们前几天也刚刚讲过,用的也是类似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世界里,体验一个完整的闭环。
借用沈祖芸老师的话说,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有很多方式去打通学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屏障,创造意义感。
每件孩子擅长的事,
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新机会
第二个故事,来自好奇学习社区的创始人池晓老师。
好奇学习社区是一所创新教育机构,很多来这里的孩子,都属于在传统学校待不住,或者待不下去的。其中不少人是老师眼里的差生,问题儿童。而好奇社区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孩子的天赋,然后有针对性地培养激发。
比如,有个男孩叫小丁,刚来好奇社区的时候,身上背了十多年的差生标签。但池晓发现,小丁并不排斥运动,又是班里最大的男生,于是就让他来当极限飞盘队的队长。当时小丁还立下一个目标,要带飞盘队赢得比赛。而在小丁带领的队伍里,有一个男孩后来居然成了中国极限飞盘国家青年队的队员。
而小丁本人呢,在一连串的任务中,池晓发现他因为特别有亲和力,很受孩子们喜欢。于是就做有针对性的支持,小丁现在已经成了专业的架子鼓老师。
故事讲到这,你可能觉得有点眼熟,是不是特别像励志电影?有人可能也会有疑问,觉得这些案例都是小概率事件。毕竟,飞盘运动员、架子鼓老师,这好像都不是很主流的职业。这样的情况能持久吗?
其实,这正是好奇学习社区值得注意的地方。小丁这样的学生不是个例,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在这里找到独特的方向。
除了社区的支持之外,也因为今天的职业变化来得太快了。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新职业诞生。比如,滑雪巡救员、文创产品策划师、宠物托管师,都是这两年出现的新职业。
就在我写下这篇稿子的时候,央视新闻刚刚报道了一个数字,2024年,咱们国内谷子经济的市场规模超过1600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超过3000亿元。谷子,相当于二次元的一个衍生变体。但这个新闻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谷子是什么。
你可以感受一下,其中的机会来得是多么猛烈,但又悄无声息。池晓说,只要有耐心,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他喜欢且擅长的事。而今天,这后面或许还可以补上一句,每件孩子擅长的事,或许都能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新机会。
天赋×投入=优势
上面我们讲了好奇社区和九渡河小学的故事。这两个学校的性质完全不同,一个是创新学习社区,另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学。但是,它们的变革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借用上海世外小学张悦颖校长的话说,这个转变叫,从白纸到种子。
白纸意味着等待涂写,而种子意味着自己生长,且拥有无限的可能。
张悦颖校长说,教育存在三道鸿沟,跨过去了,你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第一道鸿沟是,让天赋显形。
第二道鸿沟是,让教学与认知匹配,也就是找到适合每种天赋的教育方式。
第三道鸿沟是,走出评价的单行道,也就是,不以单一标准去评价学生。
其实,假如把视角放大,你会发现,很多了不起的创新,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发生的。
上海科技馆的倪闽景馆长讲过一个故事。当年,德国商人布朗特想发财,但又想偷懒,于是研究起了炼金术。有一天,他发现人的尿液是黄色的,而黄金也是黄色的。他就想,尿液里会不会有黄金呢?为此,他搜集了5000升尿液,大约来自1万人,然后就开始提炼。故事的后半段你可能听过,布朗特没有炼出黄金,却意外发现了一种在黑暗中会发出蓝光的新元素,白磷。
在上海天文馆还有两个特别的展厅,爱因斯坦咖啡馆和威廉·赫歇尔厅。1905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担任三级技术员,只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却在那一年连续发表了五篇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
而威廉·赫歇尔的故事更传奇。他原本是音乐家,业余时间全在研究星空。他一生制作了400多台天文望远镜,其中最大的一台直径1.2米,长度12米。正是用这台望远镜,他发现了天王星。这位音乐家最终成为世界顶尖的天文学家,并担任了世界第一任天文学家协会会长。
你看,很多时候,创新来自意外和试错,且没有标准答案,不用追求传统意义上的100分。
而好消息就是,孩子的每一个特点,只要找对角度,它都是天赋。
就像李希贵校长说的,有的家长抱怨孩子胆小。但换个角度,这并不是胆小,而是谨慎。很多行业都需要这样谨慎的人,比如银行家、基金公司经理、风险投资从业者。
有的家长说孩子太内向,但换个角度,世界上很多重大成就,都是内向的人创造的。有的孩子或许有点粗心,但有时粗心的人也往往更有包容心。
在教育系统中,一个关键公式,天赋×投入=优势。
先找到天赋所在,然后加以投入,它才能变成优势。注意,这个公式里用的是乘号。找对天赋,优势翻倍。找错天赋,这个值就是负数,只会越乘越小。
就像李希贵校长说的,AI时代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培养学生人之为人的能力。假如说文明是教育与技术的赛跑,那么教育就是天赋与投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