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活动公告社区动态
关键字  范围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来源:胡言天下事 | 作者:胡伟 | 2025/5/12 10:29:21 | 浏览:25 | 评论:0

【题记】我国博士的“含金量”究竟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一,我无法准确定量。但总体水平不会超过二分之一

由“董小姐事件”引发的思考

本号文章《应宽容失败,不宽容腐败——也谈“协和4+4”,教育腐败不妨倒查20年》(点击阅读)发表后,各种意见纷呈。在一个微信群里,有群友提出:“4+4可以,但应该明确只是个双学士学位,不能学历贬值”。可见很多人对学位制度不甚了了,更搞不清4+4学制究竟是什么。其实拙文已有解释,但不少人可能并没有细看。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客观说,双学士学位肯定不需要读8年。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学士毕业再攻读硕士通常也只需6年半。况且,“4+4”培养的是医学专业博士(MD),并非学术博士(PhD),科研要求相对低一些。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不断贬值,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号另一篇文章《我无意为董小姐或其他什么人辩护》(点击阅读)的一个留言写道:“如果董小姐如此优秀,为何谋夺残疾人硕士论文?……不是还有宗师级的12页正文的博士论文吗?我就问问,如果诸位敢提交12页正文的本科学士论文,会不会被导师直接煽在脸上?”

我没看到过董小姐学位论文,更不清楚其中的是是非非,网传信息如果属实,其博士论文确实太单薄了。虽然这尚不足以反映协和医学院博士论文的整体状况,更不能代表全国博士学位的水平,但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董小姐事件,揭开了我国博士教育问题的神秘面纱!不少人认为,“协和4+4”出来的就是“水货”博士。此言虽极端,但反映了众多人的真实看法。

近年来,中国博士培养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国产博士“含金量”不足,也是事实,令人担忧。

中国博士教育的历史很短

中国自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博士培养规模呈现出惊人的增长。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博士数量生产国。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这个全球第一,是建立在中国博士教育底子很薄、历史很短的基础上的。

回顾历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博士培养相对滞后。1935年4月,民国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步学位法典《学位授予法》中,就采用了欧美国家通行的三级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遗憾的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部法典最终搁浅了。新中国成立后,学位培养制度沿用苏联的学位制,最高是“副博士”,实际相当于硕士。随后由于“文革”爆发,中国的高等教育受到重创,学位制度名存实亡。

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就着手重建学位制度。我国博士培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中科院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生,这一年因此被视为我国博士教育的起点。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则于1980年2月通过,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包括博士学位在内的我国学位培养制度正式确立。

1982年3月,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学部委员钱三强签发了第一张博士学位证书,证书编号是“10001”,中国自己培养的首位博士终于诞生。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1983年5月23日,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博士举行隆重的学位授予大会(见前面的黑白照片),共有18名博士在本次大会中拿到了学位证书。

授予大会后,刚卸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了一句令人十分意外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此话令许多人不解——全国一年培养出的博士仅18名,怎么就说多了呢?

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明白苏步青这句话多么有见地。

短短40多年的“大跃进”

下列数字可以印证苏步青的预判,也见证了中国博士教育迅猛发展的轨迹: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1982年全国招收博士生总共302人;

1983年我国首批获博士学位者总共18人;

1995年我国博士生总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

1999年我国当年博士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万人;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首次超过美国;

2019年国内博士招生人数首次突破10万大关;

2024年国内当年博士毕业生人数达 ‌12.58万‌,创历史新高‌,是20年前(2004年)的 ‌5倍‌;

截止2024年底全国累计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约110万人,在读博士研究生总数61.2万人,成为世界数量第一的博士生产国‌。

中国每年招收和毕业的博士生数量,均稳居全球首位。

此外,中国的博士授权高校也位居全球第一。

上述数字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局面,尤其是博士教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就数量而言,中国目前只在获得博士学位总人数上低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二。美国现有340多万的博士总人数,远多于中国,这是因为其博士学位教育的历史积淀长,存量多,但增量已经被中国反超。

饶有趣味的是,2023年美国院校共授予57862个研究博士学位,其中中国学生占比高达37%,也稳居全美高校的国际生第一‌位。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学位的追求,世界无人堪比。这可能与中国传统上对“金榜题名”的热衷,有着某种历史性联系。

中国博士数量全球第一无疑来之不易,但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

博士“井喷”背后的学位含金量

博士数量的快速增长,满足了国家高度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支撑了各领域的研究与创新活动。高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显著提高,企业研发部门也吸纳了大量博士人才,这种“学历提升”现象客观上促进了全社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然而,数量第一并不等于质量第一。中国博士教育在快速扩张过程中,也暴露出若干值得警惕的问题。各个高校为了追求指标和排名,不断新增博士点,盲目扩大博士生导师数额,而实际上不少博士点和博导并不具备培养博士生的条件;同时还力争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而生源质量则堪忧。

这就造成中国名牌大学目前普遍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怪状: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岳晓东在科学网上的文章《各国博士学位含金量》,根据2009年的数据得出结论:设定博士学位“含金量”美国为100%,则英国是84%,日本是58%,德国是44%,而中国仅为10%。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有网友按照同样的方法,根据2021年的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发现中国的博士学位含金量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较低,仅为12.44%‌。以下是部分国家的排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美国:100%

英国:90.71%

荷兰:28.59%

德国:28.09%

日本:27.90%

韩国:21.62%

中国:12.44%

从2009年到2021年,12年过去了,中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不是没有进步,但仅提升了约2.4%。这意味着尽管中国授予了大量博士学位,但博士学位含金量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较低,只略高于美国含金量的十分之一。

当然,上述研究只是一家之言,结论的权威性、客观性都有待验证。但无论如何,我国博士教育质量不高是基本公认的。

我自1999年开始担任博导,迄今有20余年,跨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个名校,也担任过学院院长,对高校博士培养的质量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比较认同上述结论,只是我国博士的“含金量”究竟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一,我无法准确定量。但大致评估一下,总体水平不会超过二分之一。

那么,我国目前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有10余万之多,其中又有多少“水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博士教育参差不齐,结构失衡。也有少数质量较高的教育机构,能够产出少量的优秀博士。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博士教育质量非常不容乐观。

我国的博士培养已经在数量上远超美国,但质量上的赶超依然任重而道远。

如何处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聚焦“协和4+4”:水货博士浮出水面?
中国学位教育更为深层的问题是培养目标的同质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按照相似的标准培养博士、硕士,就像流水化生产线,缺乏差异化定位,扼杀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和长处,使创新成为不可能。同时,导师的水平总体不高,且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心。这就严重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将中国博士教育放在全球坐标系中观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的位置与差距。在顶尖人才培养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占据明显优势。以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学术奖项为例,鲜有中国本土培养的博士获奖者。在学科前沿领域,原创性、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多数仍来自欧美顶尖实验室。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学术规范很弱,不注重研究的方法论,学术道德和学风也很不尽如人意,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腐败亦愈演愈烈。

董小姐事件,也折射出博士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我在《应宽容失败,不宽容腐败——也谈“协和4+4”,教育腐败不妨倒查20年》一文中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再做些进一步的分析。

2023年6月,协和医学院首届“4+4”试点班——即“协和新医科卓越人才班”的17位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正式毕业。其中就包括董小姐,她错综复杂的关系背景、博士论文存在的瑕疵、从医仅1年规培的资质硬伤、不达标的临床技能等,已经被网友深挖,具体情节有待官方调查,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此需要考察的不是董小姐一个人,而是“协和4+4”模式的整体培养质量。

胡伟|年授10万多博士有多少“水货”?——全球最大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协和4+4项目设立的初衷之一,是打破目前国内博士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如何值得观察。根据健闻咨询发布的《协和“4+4”医学速成班,理想的临床复合人才出现了吗?》,“4+4”项目毕业生们因为学习、科研和临床时间都不足,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比同样花了8年时间拿到医学博士学位的临床8年制,“4+4”学生的医学课程从3年压缩至2年,少了临床8年制博士阶段的2年临床轮转。健闻咨询认为,经过多年实践,“4+4”的学生似乎并不太能体现出设想的多学科背景优势,表现出“医+X”的创造性,而是在毕业时成为了均质化的准医生。

更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份相关研究报告《“4+4”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从学科知识、临床技能等方面对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届的“4+4”试点班学生与同届8年制学生在两年间参加的统一考核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学科知识方面,参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医学通识理论及专科理论3个学科成绩,“4+4”试点班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在临床技能方面,参考2024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4+4”试点班和临床医学8年制通过率分别为95.2%和98.5%,试点班通过率略低于传统8年制医学生。

为评估“4+4”试点班学生的核心胜任力,北京协和医学院还面向毕业班组织开展了师生访谈。受访教师代表表示,“4+4”学生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英文优势较为明显,且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较高的发展潜力,但在临床技能、科研等方面略弱,核心胜任力差异性比较大。传统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基础相对扎实,核心胜任力较好,整体差异性较小。

可见,协和新医科卓越人才班培养的博士总体并不卓越。难怪网络上有评价协和“4+4”培养的是水货博士,可能言过其实,但却值得怀疑。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医学院综合排名第一的协和医学院,“4+4”毕业生即使质量不高,在全国高校也不会是中人之下。

清华大学的协和“卓越人才”项目尚且如此,国内其他院校的博士培养质量又有几何?

我国高校尤其是名牌院校,在博士生数量已然蔚为大观的情况下,应把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学位的含金量,此事刻不容缓!

作为全球最大的博士生产国,须谨防学位贬值。

相关栏目:『社区动态
别老骂他们了,共和党的三驾马车万斯、卢比奥和贝森特,一个比一个厉害 2025-05-12 [11]
教皇,这世界不只有鲜花,还有毒蛇 2025-05-12 [8]
美国国家科学院宣布选举 120 名院士和 30 名国际院士 2025-05-12 [35]
FDA 引入 AI 加速审批:裁员与延误下的破局之策? 2025-05-12 [25]
华东交通大学山区土木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33) 2025-04-28 [170]
Call for Nominations of ICSPAH Awards(2023) 2025-04-28 [143]
【友情推广】Welcome USC 2029!新生必懂的100个问题 2025-04-28 [156]
国际护理系列培训班组团来袭,赶紧点击查看! 2025-04-21 [273]
与中国校友会一起,加入逯高清教授全球人才奖学金计划! 2025-04-19 [320]
重磅!《2024年中国高校人才服务洞察报告》发布 2025-04-19 [35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