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又一春,村中老农赶船卖菜忙!清晨的长江,雾气未散。一艘锈迹斑斑的渡船缓缓驶向远处的都市,船舱里挤满了六七十岁的老人,脚边堆满了一筐筐青菜、一篓篓瓜果。他们天不亮就起床,从自家地里摘菜,再走几里泥路甚至十几里山路赶到渡口,只为能在早市卖个好价钱。
而在江面上逆向驶来一艘豪华游轮,正悠闲地航行。顶层甲板上,一群穿着鲜艳旗袍、戴着丝巾的退休大妈们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她们举着手机自拍,笑声在江风中飘荡。
同一条长江,同一片天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渡船上的生计:六七十岁,仍是家里的“顶梁柱”
渡船上的老人们大多皱纹深刻,双手粗糙,指缝里还残留着泥土的痕迹。他们种的菜不多,但每一颗白菜、每一根黄瓜都是精心照料的结果。
“现在种地的都是老人了,年轻人谁还干这个?”一位背着竹篓的老伯苦笑着说。他的儿子在城里打工,很少回来,地里的活儿全靠他和老伴。
这些老人大多没有退休金,或者每月只有一两百元的农村养老金。卖菜的收入,可能是他们唯一的现金来源。有人要攒钱看病,有人要补贴子女,还有人要供孙子上学。六七十岁,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他们仍然在为了生计奔波。

游轮上的夕阳红:城市退休族的“诗和远方”
而游轮上的大妈们,则是另一番景象。她们大多来自城市,有稳定的退休金,有的子女还在国外。旅游、跳舞、拍照、发朋友圈,是她们的日常。
“我们年轻时候吃苦,现在该享受生活了!”一位戴着墨镜的大妈笑着说。她们报名的是“长江夕阳红豪华游”,五天四夜,包吃包住,还能在甲板上跳广场舞。
她们的笑容是真实的,她们的快乐也是真实的。但她们的安逸,却与渡船上佝偻着腰的老人们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撕裂的晚年:谁在真正“老有所依”?
这两幅画面,折射的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巨大鸿沟。
一边是城市的退休群体,有养老金、有医保、有丰富的娱乐生活,晚年过得潇洒自在;另一边是农村的老人,哪怕七十岁了,仍然要下地干活、赶集卖菜,否则就可能面临“没钱看病”“吃不起肉”的窘境。
这种差距,并非个人努力所能弥补的。它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社保体系的不均衡、资源分配的倾斜。当城市退休人员在讨论“如何优雅地老去”时,农村的老人还在为“如何活下去”发愁。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割裂?
我们不必指责游轮上的大妈们“何不食肉糜”,她们的快乐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对渡船上的老人们视而不见,假装这种差距不存在。
真正的问题是:
- 为什么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只有一两百,而城市退休人员却可以拿到几千?
- 为什么农村医疗资源如此匮乏,老人们生病了只能硬扛?
- 为什么同样是老人,晚年的命运却天差地别?
或许,乡村振兴不该只是修路、盖房、搞旅游,更应该让那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能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当渡船缓缓靠岸,卖菜的老人们挑起扁担,背起背篓,艰难地爬上台阶,匆匆赶往菜市场。而游轮上的歌舞仍在继续,欢声笑语顺着江水飘远。
长江依旧奔流,但这两群老人的命运,何时才能不再如此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