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政治學系終身教授熊玠提出,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還是會來,只是外界講得愈多,愈會延宕;而中國未來所實行的民主,將會不同於西方的民主。此外,台海兩岸要成立共同市場現在雖然言之過早,但2017年條件比現在成熟時,統一將是一個選項,對台灣來說,也會愈來愈有吸引力。
熊玠15日應大華府兩岸時事論壇之邀,以「對中美台關係重新剖析、兼談兩岸統一之前景」為題開講。
他說,數十載來中美兩國關係上下起伏,其實都是利益關係。1996年中華民國第一次民選總統時,中國大陸為使台灣選民不要選李登輝而試炮,美國派遣「獨立號」航空母艦到台海地區,卻找不到原以為中國部署在該區的潛艇,首次讓美國意識到不能因台灣而被拖下水,與中國一戰。事後柯林頓即下令研討對華政策,1997年連任後,展開「全面接觸」的對華政策。
他指出,今日「地緣經濟」的時代來臨,經濟安全超越政治安全。要照顧到經濟安全,至少要具備六個條件,台灣具有可輸出資本、生產現代化設備兩條件,但其餘四項包括有足夠天然資源、廣大的國內市場、用之不竭的勞工、參與主要金融貿易圈的條件不足。
態玠以台灣遠見雜誌的民調資料為例指出,台灣贊成極獨及緩獨者占27.7%,贊成極統及緩統者為7.1%,贊成維持現狀者有54.8%。不過他對「現狀」能維持多久提出質疑。
他稱,地緣經濟對台灣不利,美國國債高築已近臨界點,自身難保,很難再作台灣的靠山。
熊玠表示,曾與鄧小平的設計工程師深談六小時,當時聽不懂對方所言,但如今豁然開朗。對方曾表示「我們這一代人要把經濟搞上去,下一代要把文化(即教育)搞上去,下一步就是把政治上去。」以今日眼光回顧,鄧小平當初的考慮相當細密周詳。
至於台灣的未來,熊認為端賴台灣內部藍綠勢力的消長,他認為,馬英九若有第二任,相信會有很大的變數。馬英九第一任要「不統不獨不武」,堅守在民意的脈絡上。他認為,馬英九第二任可以領導民意,不需將就一個「不忠誠」的反對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