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道玉,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枣阳蔡阳镇刘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出版有《刘道玉口述史》(2021年6月)
【正文】
为什么欧美涌现出了如此多的少年发明家呢?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我们从中能够受到启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第一,营造创新文化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美国得天独厚,他们没有历史的包袱,创新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美国人的血液里了。创新文化与美国人的性格密切相关,美国人爱发奇想,凡事喜欢做实验,敢于冒险,这些无疑都是从事发明创造的特质。在美国,即便是乳臭未干的孩子,他们为了实现创造,可以随便到大学或是科学研究机构请教名家学者,他们不会遭到拒绝,也不会受到歧视或嘲讽。如果他们想要获得经费支持,总是会有资助者,或者获得风险投资。因此,美国的创新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着广大青少年的发明创造活动,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欧美没有文凭至上主义,绝不以学历高低论英雄。史蒂夫 · 乔布斯、比尔 · 盖茨、马克 · 扎克伯格等都是大学肄业生,都没有大学毕业文凭,更没有博士学位。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哈佛大学准备给他们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但他们都不屑一顾。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与中国企业家花重金到大学买博士帽的虚荣心完全不同。不少获得发明成果的美国少年放弃上大学,认为自己既然能够通过自学掌握高深和尖端的科学技术,再上大学又有何益呢?
第三,从众多的发明家的经历来看,我们发现一条普遍的规律,自学是通向成才与成功的必由之路。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结果他成为世界上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人,也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人之一。我上面列举的那些少年发明家,大多数都只有中学的学历,结果他们都在顶尖的技术领域获得了惊人的突破。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大学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必须重新认识与定位大学的功能。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有小学的文化程度,具备了初步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都能够掌握多种学科或高深的学问,都是能够自学而成功的。大学自诞生以来,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迄今沿用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已过时了。我认为,今后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研究中心,把有理想、有使命感的青少年招收进来,让他们按照兴趣组成若干研究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相互切磋,充分利用现在大学的图书和仪器设备。他们头脑激荡,产生创新火花,实现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取得研究成果。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是未来大学改革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