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儒风君 · 弘瀚
《孙子兵法》有云:“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真正的博弈高手,从不是永远站在胜利的碾压局下。
所谓人生在世,赢固然可喜,但输实为常态。
既然输是常态,那么也就说明: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占据上风,霸占更多的位置和空间。
有时候,我们就需要好好复盘和反思,该如何去进行接下来的生活安排和人生设定。
那些藏在失败里的教训,会成为刺破迷雾的灯;那些从跌倒中攒下的韧性,能化作穿越荆棘的盾。
起码,我们有了对“输”的清醒认知和对自我成长的深层渴望,就会明白:与其汲汲于成败,不如放下输赢,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更宽阔的眼界。
01
善退者进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西渡辽河,直扑宁远城。
此时宁远守将袁崇焕麾下仅一万余人,兵力悬殊,且山海关援军迟迟未到,形势危急。
袁崇焕深知后金铁骑擅长野外奔袭,若出城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果断选择“凭守为退”:先将城外百姓迁入城内,焚毁城外房屋物资,断绝后金就地补给的可能;再下令加固城墙,在城墙上密布红夷大炮,并将士兵与百姓编成联防队伍,分守四门,严明军纪,誓与城池共存亡。
努尔哈赤抵达宁远后,见明军龟缩城内,认为袁崇焕怯懦,下令昼夜强攻。
后金士兵顶着盾牌爬城,却被城上炮火猛烈轰击,红夷大炮射程远、威力大,每发炮弹落地都能炸开数丈范围,后金士兵成片倒下。
努尔哈赤亲自督战,也被炮火波及,身负重伤。
激战三日,后金损失数千精锐,却连城墙一角都未能攻破,士气大跌。
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未尝此败,又痛失精锐、自身负伤,只得下令撤退。
袁崇焕以“退守”避敌锋芒,凭借坚城与火器逆转战局,取得明朝对后金作战的首次重大胜利,史称“宁远大捷”。
《左传》有言:“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这道理放生活里也一样通透,就像我们平时打麻将摸到一手烂牌,非要硬杠硬胡,多半输得更惨;不如先弃牌防守,等摸顺了牌再慢慢上手。
你看那些急着证明自己的人,没学会走路就先想跑,等到跌一跤才能明白,这已太迟了。
有时候“退”不是放弃,是攒足力气再发力;“躲”不是认输,是分析形势再出招,一击必胜。
所谓善退,不过是把劲儿用在该用的地方。
就像猎人拉弓时先往后引,不是松劲,是为了射出更有力的箭;大禹治水时,放弃硬堵改疏导,不是真退,是找对路径平息水患。
职场上扛不住的担子先放下,不是逃,是琢磨透了再接手;谈判时先让一步,不是输,是用空间换取更有利的结果。
过日子也是,懂得在难的时候退一步蓄力,才能在稳当的时候走得更远。

02
藏锋者安
《左传》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意思是说,锋芒太露如同玩火,不收敛终会烧了自己。
生活里总有人爱逞一时之快:酒桌上非要压过别人一头,职场上抢着出风头抢功劳,结果往往是招人嫌、惹麻烦。
就像老话说的“枪打出头鸟”,枝头最显眼的那只,最先被猎人盯上。
有的时候,懂得藏锋不是没本事,是把劲儿往暗处使。
比如冬天的树,看着光秃秃没生气,根却在土里悄悄攒着劲儿,等春天一到就冒出新绿。
做饭时大火爆炒容易糊,小火慢炖反而入味;说话时滔滔不绝招人烦,适时闭嘴更显分量。
那些真正活得安稳的人,从不在小事上争高下,是把聪明用在关键处;揣着锋利的刀却不轻易出鞘,不是钝,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亮出来才最管用。
藏起来的锋芒,其实是给自己留的护身符。
清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彻底平定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叛乱。
此时他手握江南半壁兵权,湘军精锐十余万,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堪称清廷“再造功臣”,却也成了皇权最大的潜在威胁。
咸丰帝曾有言“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朝野上下对他的猜忌从未停歇。
深知“功高震主者身危”的曾国藩,在克复天京当月便上奏朝廷,主动请求裁撤湘军,先遣散最精锐的吉字营两万余人,随后逐步缩减兵力,一年间将湘军裁至不足万人。
他在家书中告诫长子曾纪泽:“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当常存缺撼之心。”
为进一步收敛锋芒,他故意在生活中留破绽:府邸修缮时特意保留几处未完工的角落,自称“陋巷之居,足以安身”;给朝廷的奏折中反复称“臣愚钝驽劣,全赖圣恩”,甚至将战功多归于朝廷调度与诸将用命。
当弟弟曾国荃因功高骄纵遭弹劾时,他立刻强迫其解甲归乡,杜绝“兄弟共掌兵权”的嫌疑。
这种“求缺”的保身之术,让慈禧太后彻底放下戒心。
曾国藩不仅未遭清算,反而被授予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要职,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其家族也因他的内敛得以绵延兴盛,后世子孙多有才俊,无一人因权势倾覆。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道自己有实力,却不处处显露,反而能像溪流一样包容谦和。
就像成熟的稻穗,饱满了就会弯下腰;真正有底气的人,从不用张扬证明自己。
职场上总有人急着晒业绩,可太扎眼反而容易被挑刺;生活里有人爱抢话头,殊不知少说两句更显分量。
“藏”的本质,不是怯懦,是给彼此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退路。
懂得把优越感收一收,把聪明敛一敛,不是窝囊,是给自己留余地,就像开车时留足刹车距离,才能走得更稳。
事业的长久从来不是比谁一时更耀眼,而是看谁能在岁月里沉得住气、走得稳当。藏起不必要的锋芒,恰恰是为了让前行的脚步更扎实。

03
知败者胜
公元前627年,秦晋殽之战爆发。
秦将孟明视奉命偷袭郑国,因郑国商人弦高假意犒师泄露计划,只得半途折返。
回师途中,晋军已在殽山设伏,秦军猝不及防,全军覆没,孟明视与副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
但秦穆公并未将责任归咎于孟明视,而是深刻反思自己的决策失误,坚持任用孟明视。
此败让孟明视看清秦军孤军深入、情报滞后的致命缺陷,也意识到自己轻敌冒进的问题。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请求复仇,率军与晋军战于彭衙。
晋军嘲讽秦军为“拜赐之师”(暗指上次被俘获释),孟明视强忍羞辱,试图以奇兵突破,但因晋军早有防备,秦军再次溃败。
此战让他彻底明白:秦国在军事战略和军队实力上与晋国存在差距,仅凭血气之勇无法取胜,需从根本上强兵富国。
于是,他痛定思痛,致力于修明政事,厚待百姓,训练军队。
此后,孟明视深入研究晋国的军事策略,总结在殽之战中失败的教训,为接下来的复仇之战做准备。
公元前624年,他第三次率军伐晋,渡黄河后下令焚毁船只,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
他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不再贸然进攻,而是稳扎稳打,先让秦军攻克了晋地王官,又进逼郊邑,晋军因畏惧其锐气不敢出战。
孟明视并未贪功,而是率军从茅津渡黄河,收敛殽之战中秦军尸骨安葬,最终凯旋。
秦国也洗刷了当年殽之战的耻辱,秦伯因此成为西戎霸主。
经此三战,孟明视从连败中吃透“知败”之道:败而不悟则永败,败而思改方有胜机。
《左传·宣公二年》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生活里谁没栽过跟头?考试失利、项目搞砸、与人起冲突,败北的滋味从来不好受。
但有的人摔了就怨天尤人,把责任推给运气;有的人却像拾麦穗似的,从泥里捡起教训。
职场上常有人怕犯错,做项目缩手缩脚。可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这次搞砸了,下次这么改”里。
比如你上次汇报漏了数据,下次就提前做足功课;上次合作闹了矛盾,下次就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知败者胜,不是说失败本身是好事,而是说失败后的“走心”比成功时的“得意”更值钱。
就像烧菜糊了,别急着扔锅,搞明白是火太急还是翻得慢,下次才能炒出好菜。
人生这盘棋,谁都有走错子的时候,懂得在输棋里悟棋路,才是真本事。
▽
《左传》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懂得为意外做准备,才是处世的高明之道。
善退者备好退路,藏锋者留好余地,知败者攒好教训,说到底都是在给人生留“后手”。
就像老木匠做柜子,总会多备一块板;渔民出海,总会带足淡水,不是怕事,是知道世事难料,多份准备就少份慌张。
生活里哪有永远的顺风顺水?今天的退守,可能是明天的台阶;此刻藏起的锋芒,或许是日后的底气;从前摔过的跟头,恰恰成了避开陷阱的路标。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从不是赢在每一局,而是输得起、退得稳、藏得巧。
说到底,人生哪有什么必胜法则?不过是在进退藏露间,把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些。
愿我们都懂得在顺时思危,在逆时蓄力,方能在无常世事里,走得远,站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