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8000份简历,面试0次!”这不是段子,是某社交平台上一位2024届毕业生的真实呐喊。

图片来自网络
6月份,小编写过一篇文章,高学历低就业,学历贬值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系统分析了学历贬值的原因。
今天,我想再用数据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为什么堪称“地狱级难度”——
1.扩招 。200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95万人 ;2025年,毕业人数达1222万人。25年,增长了12.8倍。官方预测:2038年我国毕业生人数将达1723万人,是2000年的18倍。当下至2038年,毕业生数量将持续高位运行,就业压力只增不减。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此种情况将于2043年得到改善,预测毕业生人数骤降为956万。

图片来自网络
2.就业岗位少。按每年GDP增速5%测算,每年将新增岗位约1200万: 其中农民工岗位占60%(约700万), 留给应届生的仅500-600万。2025年1222万毕业生VS500万就业岗位,保守估计将有超700万人面临“毕业即失业”。
前两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2023年的旧新闻,心里五味杂陈。
父亲为了供儿子上学,在北京跑了20年快递,结果儿子大学毕业,和父亲一样,也跑起了外卖,父子俩成了同事。
前几年,这种情况比较罕见。现如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说“高校扩招原来就是个坑!”
2000年高校扩招初衷是提升全民素质,却演变为高校盲目扩张专业,如法学、工商管理等文科类专业泛滥。同时,专业内容与产业升级脱节,跟不上时代发展,当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百万人才缺口,需要AI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时,很多高校课程仍停留在 Windows XP时代,“学以致用”一度沦为空谈,“出了校门,学的东西根本用不上”。
现如今,结构性失业的三大死结摆在我们这代人甚至是下一代人面前——
1. 学历加速贬值,“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甘肃某企业贴出“研究生月薪2000”招聘公告,哈尔滨某企业博士岗位底薪3500元 。当你辛辛苦苦学习多年,终于拿到硕博学历,却发现,工作收入不及学费的一半。高学历低就业,学历贬值背后的真相是什么?那时,你会不会质疑自己多年的付出?
就像文中的外卖父子,父亲遗憾的说“在我们那个年代好多都是读成(人)大(学)参加工作,没想到现在行不通了。”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心酸又无奈。
2. 就业观念与现实撕裂,“白领执念”与“蓝领荒”并存。73%毕业生涌向体制内20%岗位,尤其是文科生考编的比例是2000:1。民企岗位空缺率超40%,但仅12%应届生愿意考虑,深圳焊工月薪1.2万无人问津。
是当代年轻人对工作太挑剔了吗?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应该脱掉“孔乙己的长衫”,抛弃幻想,直面现实。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后面八个字“抛弃幻想,直面现实”。
3. “缓就业”将导致系统性风险。为延缓就业,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考研、考公。2023年到北京师范大学调研,在与多位毕业生和老师交流后得知,90%的大学本科生选择考研和考公,毕业能就业的很少。
数据不会说谎。当考研/考公成为“就业缓冲区”,直接导致的结果是:2022-2025年,我国累积待业青年超1000万。预计2037年毕业生达1693万时,待业青年群体可能突破2000万。青年长期待业,将引发社会活力衰竭,导致系统性风险。
写在最后:
不要急于苛责年轻人,个人在时代面前,渺小如一粒灰尘。当下的现实,已经不是大学生不愿脱掉“孔乙己的长衫”,而是根本没有机会。
也不要过度鼓吹努力的意义,少一些鸡汤,多一些清醒。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会发现:努力无法改变命运,除非有改变的机会。
“活下去,才有其他可能”。当扩招列车冲向1723万人的顶峰(2038年),等待个体的绝非“躺平领低保”的出路。学历神话已死,技能革命当立——放下“体面”枷锁,拥抱车间里的机器人、县城里的直播间、乡村中的智慧农场,或许才是当下年轻人穿越寒冬的终极生存法则。
当2043年毕业生降至956万时,今天挣扎的年轻人已成中年。但这一代人的命运,不该是时代齿轮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