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日子,全世界最出名的妈妈是“虎妈”。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发了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虎妈教子图,在内文“虎妈的真实故事”中写道:蔡美儿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经济是这样,教育也如此。虎妈争议,已经演变成了中国母亲和美国母亲的对垒,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对垒,甚至是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对垒。
虎妈教女经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成绩至上:要求每科成绩拿A,而且除了体育和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第二,学习至上:不许参加如学校演出这样的课外活动,不许参加如外出过夜(Sleepover)这样的同学互动; 第三,纪律严苛: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不许上厕所,骂女儿是“垃圾”,等等;
无可否认,虎妈严教,首先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这是儒教文明能够千年不衰的遗传基因。中国妈妈,也被视为中国崛起的家庭秘密。其次,这种教育多半会见成效。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虎妈会教出什么样的子女?可以想象,虎妈的女儿,多半会像她们母亲一样优秀,读上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毕业后有一份体面而高薪的职业。
但是,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吗,这就是育人的最佳途径吗?首先,对考试至上、分数挂帅主义的质疑已经排山倒海,这里不用赘述。核心的问题是,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到今天的高考,无不造成一个独木桥式的教育体制,和一元化的社会评价体系。从这个体制生产出来学生,最大的弊端是高分低能,而如此形成的社会体系,也必然是标准化制式体系,埋没各种天才、怪才,扼杀各种机会。
第二,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与社会的沟通,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心理学家说过,成功百分之二十靠知识,百分之八十靠人际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对情商的培养,至少与智商的培养同等重要。如美国教育所看重领导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历练而出,绝不是靠闷头读书可以获得的。因此,美国教育设计了大量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生存能力的项目,如各种夏令营、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并且作为录取和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其原因也在这里。
最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更是涉及到教育本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儿童教育时候,提到过“六个解放”:解放孩子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与时间。美国教育的精髓是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的根本是自由的心灵,当然还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对在教育中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通往智慧的惟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惟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他甚至建议,在教育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应偏重自由(他称之为“浪漫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但是有一个偏重纪律中间阶段(“精确阶段”),美国的基础教育落后于许多国家,但研究生教育把其他国家甩下一大截,其奥秘可能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