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的一个夜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旁,凭栏遥望江那边的海心沙。亚运会刚刚谢幕,广州新电视塔在迷蒙的夜色下,扭动着“小蛮腰”,一栋栋高楼的灯影倒泻在珠江上,满江的碎金烂玉。朋友不无自豪地问道,“这里比美国如何。”“除了拉斯维加斯,都比不上这里。”曾经得,20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芦苇地,在蚊虫飞舞中无比寂寥。对此胜景,如何不感慨中国的发展,美国的停滞。
但在江边要一杯咖啡,花了40元人民币,远远超过在美国星巴客的价格,由此引出了中国物价上涨和美中物价比较这个热门话题。此次回国,网络上的热贴,亲友们的谈资,都离不开这个题目。托美国来客带货,从过去多要求的花旗参、维生素,到现在的从化妆品、皮包、电器(iPhone、iPad)等无所不包。据说香港的一些老太太,每天靠捎带一些紧俏物品过关,可以月入万元港币。而在广州的亲友,到香港去采购日常用品,已经成为常态。
曾经有一“著名经济学家”,用跨国公司掌握全球定价权,来解释为何奢侈品的中国价格高于美国。但问题是,现在不仅是进口商品,而且是国产商品的价格也高过美国。这一趋势从奢侈品蔓延到日常用品,从房价蔓延到菜价,从大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在粤西的一个边远山村,就看到猪肉的价格去到了每斤14元人民币,和美国有得一拼了。
中国物价高过美国,表面上看,颠覆了所有经济学的定律。中国的劳工成本依然远低于美国。在广州街头,看到的餐馆招工广告,还是包吃住1200元。此外,两国生产性成本的差距应不大,因为美国产品多为“中国制造”。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物价高于美国,当然有美国因素。美国政府为挽救危机,先后两次“量化宽松”,大印钞票,然后利用美元国际货币的特权,将通胀转嫁给中国等其他国家,造成了美国物价稳定,而中国物价狂涨的现象。但是,把中国物价高的原因,都归于外界因素,也不能解释全部现象。在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资金救市,而各级地方政府层层加码,造成市场上流动性泛滥,这也是中国物价上涨的内因。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就是中国商品的非生产性成本过重。主要是政府赋税过重,隐性的、显性的各种赋税都打入了商品成本中。《南都周刊》在最近一期的报道中披露一款在中国卖1480元人民币的Chanel香水,包括了17%的增值税251.6元,30%的消费税444元,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48.7元。缴纳的税款就达到了744.3元,超过了商品的半价。还有北京媒体曾估算:一个人在北京买房,政府卖地收入占30%,税收收入约占17%,“大约47%的购房款交给了国家”。这些数据也许比专家更好地解释的中国物价高过美国的秘密。
读中国统计报告,一个最令人不安的数据是,过去几年,包括税收在内的政府财政收入增幅,比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两倍以上。 世界银行2009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经济报告指出,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增长了1.4倍。在2010年,中国税收继续高歌猛进,总额将达到7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税收是收入调节的杠杠。很明显,税收的超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的财富在加速向政府积聚,将加剧原来就很厉害的“强政府、弱社会”格局。财富在手,固然有让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资源,在危机时期,在特定产业中,是必要的。但走过了头,负面效果将显现。一些政府部门会以国家利益之名,谋部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之实。其次,政府建设冲动难以压抑,是酿成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的重要原因。对社会而言,代价就是民营企业的生存危机,还有就是普通百姓的生计困难。因为,他们是为高物价、高房价,以及背后的高税收、高收费的最后埋单者。
这种趋势是应该扭转的。当局在考虑“反通货膨胀”组合拳时,减税也是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尤其是要削减各种隐性的收费、各种巧立名目的公共开支。降低中国产品的非生产性成本,就等于降低物价,惠及百姓。藏富于民,不应该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