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消息,川普在白宫热情接见了2025美国物理奥赛的五位金牌得主。川普的助手Michael Kratsios在X称赞这些天才在7月的巴黎IPhO上表现突出,为美国赢得五枚金牌,是历史最佳表现。
图片
今年7月,第5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在法国巴黎附近的École Polytechnique举行,主题是Physics Beyond Frontiers(物理超越边界),来自87个国家的415名高中生参加了比赛。美国队首次实现全员金牌,力压中国、韩国,夺得团体总冠军,总分遥遥领先。这不仅是美国物理竞赛的里程碑,也体现了美国在全球STEM教育中的竞争力。
照片中,五位选手笑容灿烂,却都不是典型美国脸孔,我们还是先逐一认识一下这五位天才吧。
Agastya Goel
Agastya Goel毕业于加州硅谷顶尖的公立高中Gunn High,印度裔美国人。他在IPhO 2025上获金牌,同时还是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2023和2024年的双料金牌得主,还曾参加过MIT RSI夏令营和MIT PRIMES数学研究营,也曾进入美国奥数集训营(MOP),业余喜欢唱歌,弹琴,戏剧以及和朋友一起做小视频,还是美国童子军最高级别Eagle Scout。我看了他在油管唱歌的视频,非常有passion,这位小印兴趣爱好广泛,活力满满,现在是麻省理工新生,准备读cs。
Allen Li
Allen Li毕业于加州硅谷另一所顶尖公立高中Monta Vista High,华裔。他在IPhO 2025中获得金牌,之前还在2024年欧洲物理奥林匹克(EuPhO)摘得金牌,曾在NASA做过intern,也是他所在高中科学奥赛队的队长,业余参加合唱团。他现在是麻省理工大一新生。
图片
Feodor,Brian,Joshua,Allen,Agastya
Joshua Wang
Joshua Wang毕业于威斯康星Brookfield Central High School,看起来像是混血,有一半华裔血统,2025年以年级第一毕业,是所在学校FIRST机器人团队的首席设计师。闲暇时,他喜欢阅读科幻小说和打网球,现在是麻省理工大一新生。
Feodor Yevtushenko
Feodor Yevtushenko现在就读于加州尔湾University High,俄国裔美国人。他的母亲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的物理教授。他曾三次入选美国物理队(2022-2024),还进入MOP,我家老二认识他,他们曾经一起修过微积分Multi-variable和AP bio,老二有一次参加一个化学竞赛颁奖晚宴,我作为家长参加,见到了Feodor,非常开朗外向的一个孩子,和我们想象中的Nerd完全不是一个形象。我去年和CMU的罗博深教授聊起他,罗教授那时还是美国奥数总教练,Feodor在CMU参加奥数集训营(MOP),罗教授说他是个特别开心的孩子,每天都乐呵呵的,特别感染人。Feodor说他空闲时间一半是在YouTube上看各种乱七八糟的视频,另一半则是刷数学和物理。他11年级申请MIT就被录取,准备Gap一年明年去MIT。
Brian Zhang
Brian Zhang毕业于密歇根的Northville High School,他说他在七年级时偶然读到理查德·费曼的《别闹了,费曼先生》,被深深吸引,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那以后,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学习更多物理。他曾是2023年和2024年美国物理竞赛国家队成员,三次入围美国USAJMO,2024年入围USAMO。另外他还对计算机,尤其是机器学习领域充满热情。除STEM外,他热爱钢琴演奏,痴迷于古典音乐,同时也是一名网球和长跑爱好者。他也刚刚入读麻省理工。
图片
说起来,这五位金牌得主有不少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全部来自公立学校,这说明美国公立教育系统依然健康而富有活力,多数家庭还是选择公立学校,STEM方面,公立学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课外俱乐部,比如Scioly,Science Bowl,数学、编程和物理club,以及各种竞赛支持,在学校报名参加各种竞赛非常方便,也有许多热爱STEM的孩子们一起参与各项STEM活动。美国对STEM教育非常重视,除了各种学科竞赛,还有各种Science Fair从小学六年级就可以参加。
其次,这五个人无一例外都选择了MIT,MIT作为美国理工科顶尖大学,每年从各类竞赛中收罗不少顶尖苗子。MIT对STEM学生来说,基本还是首选,Feodor所在的University High,今年录了8个MIT,无一例外都选择了MIT。
当然,我也看到许多竞赛高手选择了哈佛,而不是MIT。MIT作为创新基地,能让这些超级天才更好地追求自己的passion,也找到很多like-minded伙伴。
最近看到北大从百分制改成ABCD,我觉得这是个好事。MIT大一新生,第一学期都不给A、B、C、D,就是pass或者no record, 如果Fail,根本不会有记录,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压力,鼓励学生选难的课,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不必太在意学习成绩,而是抽出时间做别的事情,比如创新。MIT每年举办HackMIT、MIT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t=0 Festival、MIT Clean Energy Prize、IDEAS Social Innovation Challenge、MIT Reality Hack和Solve at MIT等多种创新活动,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从创意到初创公司的创新生态。MIT毕业生被YC创投基金选中的人数超1000人,占YC投资人数的20%以上。
其实,除了MIT,美国别的大学也是如此。美国大学学业还是非常紧张,但是学习成绩不再那么重要,学校鼓励学生们参与创新和各种课外活动,而不是做刷题机器。
图片
第三,这五个人都是少数族裔,根据姓氏和背景,三位华裔(Allen Li、Joshua Wang、Brian Zhang)、一位印度裔(Agastya Goel)和一位俄国裔(Feodor Yevtushenko)。这说明移民是美国不折不扣的创新引擎。美国的强大离不开技术移民及其后代。从硅谷工程师到顶尖科学家,移民贡献了美国STEM领域的半壁江山。川普最近一系列移民政策,比如提高H-1B申请费和推出移民金卡引发了不少争议。希望他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移民不是负担,而是美国熔炉中不可或缺的火种。
再有,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基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兴趣非常广泛,而不是刻板印象的书呆子,很多都是多学科高手。比如Agastya在信息学、数学、物理都超强,Feodor在物理、数学和化学领域都取得超凡成就,还入选美国天文奥赛队,2025年8月在孟买的国际天文奥赛中拿了金牌。
相比填鸭式教育,美国教育更注重激发passion,让孩子在兴趣中绽放。这几个孩子显然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他们许多还是乐在其中的快乐学习者,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全面发展,竞赛机制也不鼓励专攻一门。美国的这些竞赛,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都是孩子业余学习的结果,最多是夏天参加一个夏令营集中训练一下,不会全年集中,别的课都不上,只做奥数或奥物训练题,所有其他高中的课程,他们都要修完才能毕业。同时,美国教育机制非常重视创新,而不只是得高分,从六年级开始的science fair,鼓励孩子做自己的science project,到大学各种创业和创新活动,整个社会机制鼓励创新,鼓励创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不败之地。
作为家长,我建议家长多陪孩子玩科学,从给孩子看各种科普书籍,到组装简单机器人,先别急着卷竞赛,而是点燃孩子的好奇心。作为星跃教育的创始人,我们有各类竞赛课程,但我一直对竞赛兴趣班持中立态度,不强推,也不回避,让孩子试试看,如果对物理、数学、化学、生物或者编程着迷,就深入下去;如果不感兴趣,那也没关系。
世界上可以做的事情多得很,找到自己的passion,找到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还能靠着这份热爱过上体面的生活,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