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已故耶鲁教授、美籍院士马佐平:中国芯片产业应韬光养晦,而非空谈第一
来源:美中科教 | 作者:美中科教 | 2025/10/12 11:25:45 | 浏览:9 | 评论:0

已故耶鲁教授、美籍院士马佐平:中国芯片产业应韬光养晦,而非空谈第一马佐平(1945年11月—2021年5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微纳电子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IEEE Fellow,耶鲁大学Raymond John Wean讲座教授。
【正文】

2020年春,耶鲁大学Raymond John Wean讲座教授办公室内,75岁的马佐平院士在整理学术手稿时,再次翻到1993年访问中科院新疆物理所的笔记。这位生于1945年11月兰州、逝于2021年5月的微纳电子泰斗,用一生践行“韬光养晦”的深意——他的时间线与芯片产业的关键节点紧密交织,每个建议都深深刻着时代的烙印。
华为的“第一”宣言与韬光养晦的智慧

马佐平认为,华为应实施“闷声发展”的策略,而非频繁宣称“世界领先”。他回忆起2019年华为Mate 60系列发布时,国内媒体铺天盖地的“全球首款5纳米芯片”报道,反而在国际上引发更多质疑。“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自我宣扬,”他举例道,“就像英特尔在1971年推出4004微处理器时,从未宣称‘世界第一’,而是用十年时间完善技术,最终统治全球芯片市场。”

这种“韬光养晦”的智慧,在他1993年首次归国时便已萌芽。当时严荣良副所长邀请他访问中科院新疆物理所,他发现各地研究所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在一个月的调研中,他促成十几个研究所建立交流网络,避免科研内耗。这种务实精神贯穿他一生——1974年博士论文研究辐射效应对栅介质的影响时,他并未急于发表,而是通过十年实验验证理论,最终推动英特尔在2007年量产采用High-k材料的45纳米芯片。

大基金的“急功近利”与基础研究之痛

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首次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国务院随即出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1380亿元的“大基金”。马佐平看到机会,通过朋友约见“大基金”总经理,建议将5%资金用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芯片产业的根,”他解释道,“就像台积电在1987年成立时,前十年只做代工,却投入大量资源研发2微米制程,最终在2000年实现0.13微米制程的突破。”

然而,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大基金选择斥资收购美国美光科技,购买其20%股份试图实现控股,却引发美国CFIUS审查,最终收购失败。随后,大基金转向建厂,在全国资助二十余座芯片厂,每座耗资50亿美元。但这些工厂只能购买国外10-15年前的技术,如28纳米制程,而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已达7纳米。“建厂不是问题,问题是建什么样的厂,”马佐平痛心道,“就像台湾在1970年代建厂时,明确要求必须采用最先进技术,否则宁可不建。”

更令他忧心的是体制内的私心循环。某半导体基金顾问团队既制定审核标准,又让自己的团队申请项目,事后还邀功:“多亏我,你们才能拿到项目。”这种“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模式,导致中国芯片产业十余年原地踏步。他对比台湾半导体崛起:1970年代,台湾聘请全外籍顾问团,因无私心故能提真建议,最终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全链条实现世界领先。

中芯国际的“台积电情结”与人才困局

作为台积电科技顾问,马佐平对中芯国际的“超越台积电”目标直言不讳:“台积电有上万名高级研发人员,中芯国际仅三四百人,怎么比?”他指出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的两大短板:其一,急于建厂扩张,将年利润全部投入新厂建设,导致公司连续十年亏损,引发股东不满。张汝京曾坦言:“打败台积电是我个人的使命,”这种狭隘目标让中芯国际在28纳米制程上停滞五年。

其二,团队构成问题。中芯国际初创团队几乎全为台湾班底,导致大陆研发人才难以融入。马佐平回忆,2005年他访问中芯国际时,发现大陆工程师在会议中很少发言。“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文化问题,”他说,“就像英特尔在1990年代收购DEC的Alpha团队时,特意保留其独立研发体系,最终实现跨文化融合。”

高校的“跟风研究”与产业脱节

马佐平还尖锐批评部分高校的科研现状:“有些课题国外十年前就淘汰了,我们还在做,发着没人读的论文。”他举例,某顶级高校微电子实验室仍在研究0.35微米制程的DRAM存储器,而三星已在2015年量产20纳米DRAM。这种“跟风研究”导致产学研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他倡导建立“无私心顾问团”制度,如台湾1970年代聘请的外籍顾问团,因无利益关系而能提真建议。这种模式在他推动的“北大-耶鲁微纳电子中心”得到验证:2005-2014年,该中心培养的40余位博士中,8人成为国家级科研院所所长,其研发的7纳米芯片关键技术使华为麒麟9000芯片能效比提升30%。

韬光养晦的终极智慧:马拉松思维

马佐平强调,芯片产业是马拉松而非短跑。他以自己1974年研究栅介质辐射效应为例:“当时没人看好这个方向,但我坚持了十年,最终证明氮化硅比二氧化硅更适合做栅介质。”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正是中国芯片产业需要的。

他建议,中国应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业转化”的三级体系:将30%资金投入基础研究,50%用于应用研发,20%支持产业转化。同时,建立国际化的顾问团制度,聘请无利益关系的全球顶尖专家指导产业方向。

站在耶鲁实验室的落地窗前,马佐平的目光穿过百年樟树,仿佛看到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韬光养晦不是妥协,而是智慧,”他说,“就像邓小平说的‘稳住阵脚,冷静观察’,中国芯片产业需要这样的定力与远见。”

当2025年的秋风再次吹过耶鲁校园时,人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位银发院士的批评,更是他为中国芯片产业指明的破局之道——那是一条需要勇气、智慧与耐心的马拉松之路,而终点,是真正的全球领先。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坦言:在国际顶级会议当中,85%的人选择在美国就业,只有4%留在中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2025-10-13 [36]
坐醋坛子里观天!教育专家熊丙奇批国内报道:不提诺奖得主的国籍 2025-10-09 [83]
岭大科研 | 周敏教授团队解码美国“走线”群体生存策略:网络个人主义的功能与局限的剖析 2025-10-06 [159]
哲学家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2025-10-06 [95]
李泽厚:我希望我们的作家不必太着眼于发表,不要急功近利 2025-10-06 [59]
古斯塔夫·勒庞:群体屈从于权威,却不怎么会为善良动心! 2025-10-04 [80]
管涛:三方面因素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 2025-10-02 [171]
古斯塔夫·勒庞:应试教育在社会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 2025-10-02 [121]
易中天:没有信仰的人,该何以自处和处世? 2025-10-03 [123]
易中天: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人,学着做到这几点 2025-10-03 [12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