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张家栋:“你的卡在这里无效”
来源: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 作者:张家栋 | 2025/10/30 23:11:37 | 浏览:8 | 评论:0

“你的卡在这里无效”

张家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总统开启了他的第二个任期。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的形象和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然不是人们曾经熟悉的那个美国了。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曾经访问美国的那些往事。


图片


2004年7月,我进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工作。工作后不久,我便有幸获得了去美国访问的机会。这是由美国国务院组织的国际访问者项目,为期大约一个月。我参与的是其中的东北亚安全项目,一同参与的还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学者、官员以及记者。美国国务院的国际访问者项目颇具知名度,许多中国学者都曾从中受益。


参与这个项目,让我深切体会到了美国的自信与开放。在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走访了美国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国务院等政府部门,参加了美国国防大学的学术会议,还参观了位于华盛顿州的美国波音公司、美国第一军(First Corps)军部刘易斯堡(Fort Lewis)、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北美防空司令部,以及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司令部。


图片


北美防空司令部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修建的,旨在应对可能爆发的与苏联的核战争。其核心设施便是我们参观的夏延山核战碉堡,它深藏于夏延山山腹之中。一进入碉堡,便能看到两道厚约1到2米的钢铁大门,据说这是为了抵御核冲击波和核辐射。我们乘坐一辆电动车,行驶了好几千米,才抵达山腹内部。接待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北美的防空地图,并解释了在“9·11”事件发生时,北美防空司令部为何应对困难。原来,当时北美的防空雷达是沿着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陆地外缘部署的,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以及美国国内,并没有防空雷达。这就意味着,在国内,美国当时无法实时追踪飞机的动向,只能依靠飞机自身的应答识别系统。然而,美国正常情况下有几千架飞机同时在空中飞行,相关人员很难识别出哪架飞机偏离了航线。令我深感意外的是,美国军方竟然如此“信任”我,让我深入到美国核心军事基地内部参观。当我出来时,还看到许多美国民众在排队等待进入。


在美国第一军军部开会时,接待人员突然告知我们,美国第一军司令就在旁边的会议室开会。这又一次让我感到十分惊讶。美国在机密处理方面看似很“随意”,但实际上,美国政府机构开放的背后,有着一套完善的保密制度作为支撑。有一次,朋友带我去他工作的单位——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参观。这里在冷战时期是美国生产核材料的重要场所,位于美国华盛顿州东部哥伦比亚河和亚基马河交界的沙漠地带,其前身是在“曼哈顿工程”中生产美国原子弹核材料的汉福德基地(Hanford Site)。参观期间,我去了一趟洗手间,朋友就站在门口能看到我脑袋的地方等着我。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应该是保密条例的规定,外来人员不能离开东道主的视线。美国人就是这样,努力在保护国家机密、增加透明度以及保护个人隐私之间寻求平衡。


除了上述机构,后来我还多次去过白宫、国会、国务院、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商务部以及国防大学等位于首都的重要机构,还有位于科罗拉多的美国空军学院。美国成为我访问重要国家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


美国给我留下的第二个深刻印象,是美国人的多元与包容。


有一次在科罗拉多的美国空军学院参观时,正好赶上中国的春节。美国接待方安排了一位来自台湾地区的中国学员为我做引导。午饭期间,值日军官对着能容纳千人的餐厅宣布,今天是全球中国人的春节,让我们一起祝现场所有的中国人新年快乐。顿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心里满是喜悦。


2016年夏天,我到夏威夷参加了亚太安全研究中心(APCSS)为期一个月的反恐怖研修班。一些学员来自阿富汗、土耳其和巴勒斯坦等国家,其中很多人对美国的反恐怖政策颇为不满。在一次活动中,中心主任,好像是一位退役的中将,询问大家: 你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是哪个?有一位来自中东的学员站起来直言:“是美国。”花着美国的钱,这位中东老兄可是一点都不避讳美国人的感受。而这位主任听后,却笑眯眯地说,我就知道会有人这么看。看样子,他并没有因为这个反对意见而生气。


我的第二次在美国长时间的访学活动,是由华盛顿大学组织、美国能源部支持的不扩散出口控制研修项目。这次访问持续了半年,我先后在加州位于洛杉矶和旧金山之间的蒙太雷国际问题研究院(MIIS)不扩散研究中心(CNS)、乔治亚大学(UGA)国际贸易与安全研究中心(CITS)和华盛顿大学(UW)国际关系学院访学。


这一次,美国人的体能与健康状况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刚到西雅图不久,我的朋友兼东道主马克(Mark Leek)带我在周末去一个岛上郊游,主要活动是去他的一位亲戚家做客,顺便帮忙砍树。那对老人住在树林深处,每隔一段时间,他们的房子就会被周围的树林遮挡,难以照到阳光。我和马克轮流上树,拉锯挥斧。说起来有些惭愧,我虽然出身农家,但自从进城学习工作后,就变得四体不勤。我比马克年轻很多,可体力却远不如他。马克当时已经50多岁了,每个周末还会绕着华盛顿湖划上一圈。在西雅图居住的3个月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国人的动手能力和身体素质。有一次,我和马克正在院子里砍木材,准备周末的烧烤。该项目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协调人琼斯(Christopher Jones)教授来了,他笑着对我说: 你肯定想不到,你到西雅图来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砍木头。


图片


后来,一位在美国学习生活多年的前辈告诉我,在美国交朋友,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美国人是否愿意和你聊体育,是否邀请你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回想当年,我那时并没有领会东道主的良苦用心。


美国人的包容与慷慨,至今仍让我历历在目。


西雅图是我在美国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差不多有3个月。在那里,我住在东道主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全球安全中心主任卡罗尔(Carol Kessler)家里。卡罗尔免费为我提供住房,只需要我在她出差时帮忙照料她家的一只猫和一只狗,偶尔带这两个小家伙出去遛弯。说实话,与猫狗如此亲密相处,对我来说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我曾问马克,卡罗尔为什么不收我的房租?马克说,就是想让我感受到美国人的善意与慷慨。后来马克多次来上海,每次我都会请他吃一顿大餐。


在华盛顿时,东道主经常邀请我参加各种宴会活动,从在自家院子里的烧烤到周末去饭馆犒劳自己。参加的人形形色色,有消防员、小学老师、智库学者。有一对夫妇,曾是美国和平队的成员,他们曾在尼泊尔参与修路工作,经常跟我讲述在尼泊尔工作时的点点滴滴。在美国生活时,在一些小城市、小乡村的活动中,我还经常遇到前大使、有国外工作经历的前将军。美国的国际化程度深入到了各个角落。看来,美国维持霸权所付出的成本,也是由美国的角角落落共同承担的。


图片


当时,我在复旦大学的月工资只有4000元左右。去美国之前,我刚买了房子,背负了一大笔贷款,还欠着同事和朋友的钱,女儿一岁左右,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房贷的“快乐”时期。在西雅图时,由于美方财务方面的问题,我迟迟没有拿到津贴,带去的钱也快花光了,心里充满了焦虑。东道主担心我想家,周末总是邀请我参加各种晚餐。虽然参加这些宴会能品尝到美食,但其实我在吃饭时常常感到心虚。一顿晚餐,开上两瓶红酒,每人再点些餐点,人均消费在50美元左右。这在当时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东道主很快察觉到了我的窘迫,每次买单时,总会笑着推开我的卡。琼斯教授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卡在这里无效。(Your card does not work here.)”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那笑眯眯的面容,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这些都已经是15年前,甚至近20年前的事了。回想起当时美国人的开放、大度与慷慨,再看看如今个别美国人的自私自利与封闭保守,我不禁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当年的那个美国,究竟去了哪里?到底是美国变了,是我变了,还是大家都变了呢?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刘云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它们共同的敌人是功利主义 2025-10-30 [5]
刘少辉:我认为中国应试教育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2025-10-30 [5]
郝景芳:任何跟你说,学某某专业将来不会被AI淘汰的,都绝对不要相信 2025-10-30 [8]
叶奇:一位华校女校长解决问题的决心 2025-10-30 [9]
已故耶鲁教授、美籍院士马佐平:中国芯片产业应韬光养晦,而非空谈第一 2025-10-12 [336]
中国工程院院士坦言:在国际顶级会议当中,85%的人选择在美国就业,只有4%留在中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2025-10-13 [353]
坐醋坛子里观天!教育专家熊丙奇批国内报道:不提诺奖得主的国籍 2025-10-09 [537]
岭大科研 | 周敏教授团队解码美国“走线”群体生存策略:网络个人主义的功能与局限的剖析 2025-10-06 [586]
哲学家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2025-10-06 [493]
李泽厚:我希望我们的作家不必太着眼于发表,不要急功近利 2025-10-06 [43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