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社区报道
关键字  范围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来源:今日头条 | 2025/11/16 18:39:21 | 浏览:13 | 评论:0

学历光环与现实落差
刘瑜这出生在1975年的江西鄱阳,从小就聪明,1992年考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读本科的时候专攻政治学,1996年拿了学士学位,接着又在那儿读硕士,到1999年毕业。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之后她出国深造,先去哥伦比亚大学,2000年拿到另一个硕士,紧跟着就开始攻读博士,一直到2006年才完成。中间还去哈佛当过访问学者,那是从2004到2005年的事。

她学的是政治学,专攻转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啥的,回国后2007年直接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当政治学系副教授。话说回来,她还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过书,大概是2007到2011年左右,那时候她已经是圈里有点名气的学者了。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她写过几本书,最早的《民主的细节》是2009年出的,里面收集了她在美国观察政治的专栏文章,挺受欢迎的。接着2010年出了《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其实是她2005到2009年间的随笔集,记录生活琐事和一些思考。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书里有一篇叫《飞越流水线》,她直言不讳地说自己见过太多文科博士,平庸到让人震惊的地步。这话一出,就在学术圈和网上炸了锅。

学术流水线与创新缺失
刘瑜觉得文科培养过程太模板化了,从选题开始,导师定方向,学生查资料,然后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模型分析、数据支撑,最后用学术语言包装结尾。这一套下来,像极了工厂装配线,产品合格就能出厂。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可问题出在哪儿?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没啥实际意义,能发核心期刊,能帮人评职称,但对社会问题、公众理解没多大帮助。她在书里写道,这种标准化榨干了年轻人的理想,大家为了生存,只能重复那些看起来高端的套路。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中国博士教育规模大,每年超7万新增博士,文科生越来越多,就业尴尬是老问题了。除了高校和体制内岗位,其他去处少。高校文科职位推行优胜劣汰,不是博士不够,得是顶尖的,海归、有高质量论文、有项目背景最好。没这些,新人别说混日子,连入门都费劲。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进了门呢?还得面对行政负担,研究时间被压缩,只能走捷径,做容易发文的课题。这就陷入了怪圈:为了不显得平庸,大家更努力套模板,结果越研究越远离现实,越写越脱离大众。

刘瑜自己也没完全跳出这个圈子,她继续发论文、教书、评职称,也参与项目。但她敢说出来,是因为她有海归经历和学术积累,说了也不会出大事。她的批评其实是体系性的,文科研究不像理工科,能直接转成经济效益,它更多靠政策支持、平台资源。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研究者自然谨慎,生怕踩线。平庸就这样成了安全牌,大家不出错、不冒头、不创新,只求在制度里活得稳当。真正有突破的想法,往往因为不愿妥协,被系统淘汰。

这创新缺失挺可惜的,文科本该培养能思考、能影响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可现在呢?很多人成了“中等水平”的执行者。懂得规避风险,写出“对”的论文,在圈子里待得久一些。刘瑜的观点听着叛逆,但她其实是边走边说,没彻底脱离体系。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她写书、上节目、演讲,常常以清醒姿态批评这些问题。比如,她说过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也模板化:找个国内熟国外生的现象,收集资料、套模型、编格式、总结,用术语包装成高大上。她的语言直白,辛辣,让人觉得她看透了荒诞。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整个文科学术环境就这样。依赖政策和边界限制,研究者们小步走,生怕大步流星摔跟头。结果,整个圈子看起来努力,其实输出没多少真价值。

刘瑜的困境也说明,在鼓励平庸的环境里,想不平庸真难。尤其文科,成果不直接拉动产业,得靠意识形态和资源支持。谨慎成了主流,创新成了奢侈。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言论回响与体系反思
刘瑜的这些话,从2010年书一出,就引发热议。网上、媒体转载不断,2021年、2023年、2024年都有文章讨论,到现在还在网上流传。学术界不少人反思,她的观点戳中了痛点。

人们议论她的双重身份:身为文科博士,却直指同行平庸。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她的话不是新鲜事儿,大家都知道,但不敢说出口。她说了,就成了焦点。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她的言论没改变大局,但促使更多人审视博士培养机制。中国博士在读人数2025年达61万,毕业生累计94万,扩招继续,就业压力不小。文科博士就业路径窄,体制内岗位多,但饱和严重。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她的批评暴露了体系顽疾:过度标准化,导致中等水平泛滥。研究者选低风险主题,成果规范却缺乏深度。整个领域陷入循环,生产大量符合要求的作品,却难有突破。

不过,这也推动了一些积极变化。学术圈开始强调质量而非数量,政策支持更多原创研究。文科研究虽难转经济效益,但在中国快速发展中,越来越重视人文社科的作用。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刘瑜继续在清华工作,2024年还发了关于新兴民主国家民主衰退的论文。她参与课题、教书,影响力没减。她的表达虽尖锐,却没恶意,只是点出事实。更多人开始审视:在一个制度鼓励安全的圈子里,怎么才能多出有思想的人?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这反思挺及时的,中国学术正往高质量转型,鼓励创新、减少行政负担。文科博士平庸不是个体问题,而是系统设计。调整机制,就能少些平庸,多些活力。刘瑜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问题,也照出方向。学术圈需要这样的声音,推动进步。

相关栏目:『社区报道
扎心了!11 亿网民中 7.3 亿人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 2025-11-16 [11]
东京凭什么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城市” 2025-11-16 [14]
赵晓 | 哈耶克—科斯—莫基尔:从增长的市场机制到文明机制 2025-11-16 [12]
一群日本人在澳洲知名景点前做这事, 本地人瞬间尴尬! 他们集体涌入澳洲, 疯狂内卷… 2025-11-16 [12]
【雨尘一说】 “舒默关门”闹剧落幕,共和党铁腕胜出! 2025-11-16 [15]
自曝!特朗普41岁次子埃里克揭秘家族教育内幕,豪门教育背后藏着残酷生存法则 2025-11-16 [13]
世界名校名录 · 第四期耶鲁大学:当人文成了最高战力 2025-11-09 [142]
是谁在操纵“反川普”?——一场隐藏在华人圈的舆论战 2025-11-01 [457]
美国汽车贷款违约率飙升:经济裂缝正在扩大 2025-10-30 [429]
紐約的地標~自由女神像 2025-10-30 [119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