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业长青》是一本探讨如何进行战略管理,企业才能长治久安的书,柯林斯在完成它不久,在是否应该创办自己的咨询公司的选择上未决不下。于是他去请教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德鲁克首先让柯林斯弄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问道:“你是想建立一家能长久发展的组织呢?还是想树立有深远影响的观念?”柯林斯回答说他想追求的是后者。德鲁克于是建议:“那你就不应该去开公司。”接着分析说捕捉发展的机会其实不困难,难的是怎样拒绝不良的机会,“真正的考验是,向错误的机会说不。”
从他研究过的卓有成效的组织,柯林斯总结出,组成有成效的团队,目的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是要造成建设性的碰撞和冲突。凡是重大的决策,几乎都经过冲突和争论,而非人们通常所想象的,在所有人形成共识后才做出。大多数企业也许是这样来考量未来的:我们该如何去适应外部环境?然而卓越不会就此实现。卓越的企业首先源自内部驱动力。重大决策关头,它们抓住关键的问题,企业目前所处形势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答案由三个子问题的回答组成:1、什么是我们的内部驱动力?2、外部的真实环境将如何变化?以及3、当内部驱动力与外部现实相遇,我们该做哪些与众不同的事,从而脱颖而出?
也就是说,卓越的企业组织之所以能成为卓越是由内部的因素——核心价值和追求雄心——来驱动的。认清外部形势是为了实现发自内心的抱负,而不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的顺应。
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态度,会导致大不相同的结果。但要想到,无论外部发生怎样的变化,不管你的人生态度如何,到头来你不是都得对自己的结果负责?自己的选择能否如所预期地实现,运气固然是个重大因素,不过你都不得不对在这个世界引起的影响负责。而你的影响在总体上,取决于你做了什么以及和不做什么的选择。
在这两方面——对命运的态度,和靠什么驱动——的博弈艺术上,苹果电脑的斯蒂夫.乔布斯都称得上世人的楷模。
“你常常不免担心自己会失去一些东西,避免这类担忧的最好办法,是要记住,你即将死去。”乔布斯不断进取的天性,尤其是两次濒临鬼门关带来的感悟,坚定了自己的取向:患得患失,到头来多半是失,因为人有大限绝不等人。2009年春天,乔布斯进行的肝脏移植手术,“侥幸”异常的顺利。美国的股市不但因此“侥幸”挽回了上千亿美元的缩水,而且在十个月后乔布斯度过了感染和异体排斥的高危期后,苹果电脑的市值又攀升了近千亿。更因为一年后苹果如期推出iPAD,消费者市场大感振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iPAD卖出了一百万台。几乎可以说,这个新“玩意儿”催生了又一轮的新生活方式。
苹果带来的新生活方式,不在它对市场的顺应而在它对消费的形塑。乔布斯认为,如果只是客户导向的话,那么福特要做的不过是改良马车或加固挽具之类的事,波音要做的只是使铁路卧车舒适一点,或给汽车提点速什么的。我们苹果电脑,则要给消费者这群想象力有限的“皇帝们”缝制一套新衣,告诉他们什么是美和酷,什么叫品质和品味,把他们的激情和快感一并激发出来,令他们想象,唯有苹果给予的体验才是有素质的真正体验。换言之,乔布斯的营销哲学的源头假设,和教课本里宣称的基本前提大异其趣,是苹果不可听命于市场,而要负起责任,告诉市场什么是好的,什么叫“好的极致”。源自于内在的驱动力,乔布斯领导的苹果电脑不遗余力,在谋求对顾客和市场的引领。
苹果产品的新系列开发都是建筑乔布斯的这个基点上的。不少大陆的EMBA学员在到硅谷访问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中心之后,告诉我他们感到的震惊。乔布斯的确是个异端,不但在中国的“代工工场”里匪夷所思,即便在美国甚至硅谷这样的创新前沿,他的驱动力也显然属于异类,他执意把市场圈进苹果电脑的独家平台,直接忤逆着IT行业的主流——开放共享的趋势。
乔布斯凭什么成功?在大众消费品市场上,乔布斯的价值判断是贵族式的,他的大获成功,是因为他成功地使大众体验到了买得起的“贵族般的享受”。明白并做到这一点,极不容易。
乔布斯有问鼎的雄心并且真的攫取皇冠在首,乃得益于他的创造性破坏能力,他在这方面着实无与伦比。很多企业家都发起过创新,可惜一阵混战尘埃落定,率先吃螃蟹的人却已纷纷出局了。但乔布斯却能掌控技术随市场的进展。他制造混乱,重组现状,又能抢在他人之前掌控局面。他做得比谁都快,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又绝不给别人机会来搅局或分杯羹。
乔布斯的“王者战略”,并非没有风险,事实上他栽大跟头还不止一次。1885年他的战略失算被踢出苹果,屡试屡挫,被放逐了十二年,1997年才重新出山。这间接证明了,作决策选择,并不需要每次都成功。重大关头时的关键抉择作对了,就可以成功。
不过你必须选择,做什么加上不做什么。否则命运一定会替你做,而且会象乔布斯所说的,每个人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他甚至不知道何时说拜拜,也许很久,也许不久,谁说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