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科技前沿
关键字  范围   
 
中国科技部通讯(第610、611期)
中国科技部通讯(第610、611期)
作者:MOST | 2011/2/23 13:48:32 | 浏览:2044 | 评论: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10期   2011年2月20日


万钢部长会见意大利客人

  万钢部长于2月10日会见了意大利新任驻华大使亚努齐先生和到访的意大利环境部克里尼总司长。双方积极评价中意科技合作在两国关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致认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已成为中意关系中的亮点。双方还就落实2010年温总理访意期间签署的关于电动汽车的合作备忘录,推动电动汽车示范和设计合作,以及促进生态住宅及可持续发展人员培训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为推动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高等生命化石

中国科技部通讯(第610、611期)

中国科技部通讯(第610、611期)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训来课题组在安徽休宁县蓝田镇找到了6亿年以后在海洋50-200水下存在过的“蓝田植物群”。该植物群展现了6亿年前震旦纪时代地球上温暖浅海中早期动物大规模出现前夕的生命景观,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向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发现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进了近4000万年。《自然》杂志2月17日刊出他们的论文。该研究为高等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中国科学家在水稻株高调控研究获重要进展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在水稻株高发育的调控研究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该成果于2月9日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杂志上。

  何祖华研究组一直致力于水稻节间发育的研究,成功克隆了BENT UPPERMOST INTERNODE1(BUI1)基因并系统阐述了BUI1蛋白的生理和生化功能。BUI1编码一个植物特异的Class Ⅱ formin蛋白,调控细胞微丝骨架(actin cytoskeleton)的装配和动态变化。微丝骨架是细胞形态和多种生理过程的基础。BUI1的突变导致细胞中F-actin含量降低、actin bundles数目减少,细胞的伸长和极性扩展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BUI1突变体植株的节间发育,表现为最上节间严重缩短,呈弯曲生长。通过与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黄善金课题组合作,他们系统分析了BUI1的生化功能,证明BUI1参与了微丝骨架装配的各个过程,并呈现其特有的调控性能。该研究通过一系列体内染色和体外生化实验,证明Class Ⅱ成员BUI1是微丝骨架的重要调控因子,在高等植物微丝骨架装配和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同时为水稻株高发育调节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家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癌细胞》杂志2月15日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够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

  曹雪涛课题组与国内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先通过深度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组织的microRNA组数据,了解到肝癌与正常肝脏microRNA的差别,通过4个独立的肝癌患者临床队列分析,发现人正常肝脏高丰度表达的microRNA-199在人肝癌中普遍性显著降低,并且microRNA-199的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显著相关。进一步发现肝癌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改变导致了microRNA-199表达降低,microRNA-199能够靶向抑制PAK4进而抑制下游的ER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了肝癌细胞的生长。通过肝靶向性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microRNA-199基因治疗,显著延长了肝癌裸鼠生存期。由此证明microRNA-199是肝癌预防判断与治疗新的潜在靶标,为肝癌生物治疗提出了新方法。


中国科学家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南极冰雪冻融

  近日从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了解到,中国科学家将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南极冰雪冻融。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程晓教授、李秀红博士等研制,经过现场与国内科研人员联合调试,平台目前运行正常,通过铱星通讯系统,数据已实时打包传回北京的数据中心。该平台可提高人类对极区地表的实时观测能力,将系统与卫星遥感观测相结合,可为全球变化研究、遥感卫星数据反演、验证提供连续的极地冰雪环境参数数据。

  这次安装的两台仪器位于距南极中山站约15公里的南极大陆冰盖上,是通过卫星遥感反演确定的最佳冰雪冻融观测位置,国内其他科研人员根据同步获取的卫星遥感数据,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就能知道冰雪冻融的变化。从外形看,平台的核心部位——嵌入式保温机箱类似台式电脑的主机。它将观测垂直剖面9层雪温、雪表面湿度、光照、大气压、GPS、雪深等参数,能够实现传感器数据的自动间歇性采集和每日按时远程传输;智能保温机箱能抵抗低至-80℃的低温;通过风力和太阳能两种方式给蓄电池充电,能解决南极极夜期间太阳能不能工作的供电问题。另外,由于系统需要不断优化,设计实现了对设备新软件程序的远程更新。


中国重大地质灾害监测及救灾关键技术研究获进展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于近日通过验收,项目主要成果包括4个方面:

  ——研究解决降雨型群发滑坡监测预警若干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云南哀牢山和闽东南2个示范区降雨型群发滑坡预测预警模型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开发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质灾害光纤监测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以及普及型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设备,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同类监测仪器水平,在三峡库区等地推广应用。

  ——初步建立重大地质灾害前期识别标志和方法。揭示了特大型岩质滑坡、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坡、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和蓄水型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提出地震抛射型滑坡机理及其高速远程成灾演化过程,初步提出特大型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指标及空间预测技术,建立四川丹巴、三峡库区巫山特大型滑坡预警示范区。

  ——开发研制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快速治理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潜孔锤跟管钻具系统,改进完成机械化辅助下锚技术和组合抗滑桩快速施工技术方法,提高施工效率20%~50%以上,在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和2009年重庆武隆重大滑坡灾害应急救灾防治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研究完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攻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若干技术难题,完成中国大陆第一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和技术流程,初步在陕西省宝鸡市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示范基地,在2010宝鸡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启动

  2月19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科普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启动。期间,中国科协、中科院将推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化学实验设计大赛”、“化学科普展览”、“化学开放日”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说,作为国际化学年专题,从本月开始,“科学讲坛”将每月安排一场化学领域的科普讲座。随后,中国科技馆将举办化学科普展览等一系列国际化学年科普活动。

  为推动“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扩大“国际化学年”系列活动的社会影响,中国数字科技馆专门制作了“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官方网站(www.iyc2011.cn),有关“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各项活动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国际化学年官方网站查询。“触摸化学 感受魅力”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的报名和文案提交也通过网站进行。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将于今年11月上旬发射

  近日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今年11月上旬发射升空。经中俄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今年11月份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时间。经过两国协调,如果没有突发情况,最终发射时间将定于11月上旬。

  据介绍,11月上旬,“萤火一号” 将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在轨运行期间,“萤火一号”将展开对火星空间环境、太阳风与火星磁场关系等领域的探测工作。此外,两国的探测器还将联合对火星大气层进行透视,绘制大气层中水汽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启动

  中国工程院2月20日在京启动了参与人数达227人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据介绍,该项目将设置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战略研究、煤炭提质技术与输配方案的战略研究等10个课题组和综合课题组,以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为理念,以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为重点,以国内外已工业化和近工业化的技术为案例,以先进的战略研究方法如技术路线图、全生命周期评价等为手段,对有关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全局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该项目研究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中国工程院将为此投入800万元的研究经费,神华集团还将给予800万元的资助及人力支持。


我国建成首套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

  近地面50米范围内是沙尘暴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绿洲防护林可以减少70%的沙尘水平通量,消减风速30.5%—52.9%,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对沙尘暴的阻截作用非常显著。这是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过5年的观测研究获取的一组结论,该站研发的“0—50米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为沙尘暴灾害防治和荒漠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这套系统由“风沙流流量监测仪”等6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沙尘暴观测系统和风沙流观测仪器组成。科研人员对民勤地区沙漠、沙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3种地貌的气象、沙尘、环境、土壤、植被等进行了全面监测,系统开展了沙尘暴演变过程中风场结构与变化特征、沙尘通量、气溶胶浓度、降尘结构与时空变化、不同防护体系对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开创了中小尺度范围沙尘空间结构新学科领域。


中国科技部通讯 第611期

2011年2月28日

三部委将联合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近日表示,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将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通过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立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使其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刘桔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将率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实施,选择十余所高校实施。教育部已成立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选拔入选学校,指导各项实施工作。参与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方式,选择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通过建立试点学院或者试点班,创新拔尖学生培养的机制。参与各高校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对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很多学校提出设立拔尖计划首席教授或项目主任,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者担任首席教授或项目主任。各高校还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今后十年我国将着力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

  教育部近日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今年至2020年,我国将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据了解,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高校自愿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专家工作组对高校工作方案及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教育部将根据论证意见批准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资格。卓越计划高校每年均可提出新参加卓越计划专业的申请,由行业专家组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教育部根据论证意见批准新增专业。教育部将每年公布一次卓越计划专业名单。


天津启动“万名海归聚集计划” 力争5年引进万名海归

  天津市2月25日启动万名海归聚集计划、高端智力聚集计划、长期专家聚集计划、国际顶尖大师进滨海计划 ,面向海外招聘高层次人才。上述四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用5年时间,力争引进1万名留学归国人员,利用学术交流、引智项目开展合作等手段引进10万人次的外国专家,其中1000名为学术顶尖专家,长期在天津工作的专家达到2.5万人次。

  自2003年至今,天津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包括设立招才引智“伯乐奖”、对引进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市财政每年增设1.5亿元专项资金等在内的百余项人才政策法规,覆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多个环节,人才聚集效应不断显现。


中国与国际能源署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召开

  2月18日,中国与国际能源署(IEA)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参加IEA各执行协议的科研机构代表30余人出席了会议,介绍了合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未来与IEA的科技合作将继续为实现“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共享国际合作资源”的目标,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逐步推进、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工作,要将国际合作与国内工作相结合,特别是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与IEA的合作;也希望中国专家能通过积极参与IEA组织的各类研究报告撰写等活动,宣传我国近年来在研发和示范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进展,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未来将通过联络办和网站进一步发布各类信息,推动实质性合作。

  2月17日,陈霖豪副司长等还与IEA负责国际合作的Ulrich Benterbusch司长举行了会谈,双方都同意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包括鼓励中国科研机构加入新的执行协议、联合举办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论坛和先进汽车领导人论坛、在WPFF框架下举办CCS及油气技术平台研讨会,举办加速能源技术创新圆桌会议及能源技术专家网络会议等。


中德海洋科学中心成立

  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揭牌仪式2月2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中心是由中国海洋大学和德国的不莱梅大学、基尔大学、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以及莱布尼茨热带生态中心等5家科研教育机构联合成立的、获得两国政府支持的在海洋科学领域进行的高层次科教合作平台。中心的宗旨是协调并促进中德双方海洋科学领域相关科研学术机构与企业组织间的合作与联络活动,尤其将促进中德双方在海洋科学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合作。


世界首批显微授精转基因兔诞生

  广西大学培育的世界首批显微授精转基因兔近日首次向外界亮相。该成果是由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石德顺博士领导的动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完成的。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团队攻克了显微授精制备转基因兔外源基因整合率低和转基因克隆胚胎移植妊娠率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据介绍,2010年11月,课题组将fat-1基因与一只公兔的冻融精子在体外结合,再通过体外显微授精方式将携带有fat-1基因的精子注入到兔的卵母细胞中获得转基因胚胎,之后移植到代孕母兔输卵管内。不久,母兔成功怀孕。经过一个月的妊娠期,两只代孕母兔成功产下7只小白兔,平均体重为65克,比普通仔兔约重15克,个子也高出一截。

  课题组近日对显微授精出生的其中5只兔子进行一系列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工作,结果显示4只为带有fat-1基因的转基因兔,这些基因编码的转换酶可将兔体内的ω-6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ω-3不饱和脂肪酸,比普通兔子提高了约3倍。ω-3不饱和脂肪酸已经被证实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癌症等多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艾滋病病毒复制新机制

  近日,《免疫学》期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论文阐述了天然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信号分子TBK1控制免疫缺陷病毒(HIV-1)复制的新机制,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唐宏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结果首次证明,TBK1与胞内负责蛋白质运输的多囊泡小体(MVB)结合,并严格控制着HIV-1的成熟和释放到细胞外的出芽过程。因此,在抗病毒过程中,TBK1不仅可行使激活干扰素的功能,可能还通过控制病毒复制本身,来实现抗感染的分子功能。

  唐宏课题组发现,HIV-1出芽过程中,PTAP“钥匙”要打开的其中一把“锁”叫作ESCRT-I复合体,其“锁芯”除了之前发现的Tsg101、MVB12和VPS37C等蛋白组成的“珠簧”外,还有TBK1。

  首先,位于ESCRT-I复合物中的TBK1并不影响MVB的超微结构和正常生理功能,但TBK1的多寡及其激酶活性的高低与HIV-1出芽速度成反比。更有意思的是,TBK1对病毒出芽的调节功能,只针对携带PTAP“钥匙”的HIV-1,MLV、EIAV均不受其控制。

  更重要的是,TBK1对HIV-1出芽速度的控制并不依赖于其激活干扰素等抗病毒信号通路,而是通过特异的磷酸化VPS37C实现的。因此,这项研究揭示了天然免疫调控激酶TBK1在抗病毒过程中的一个全新功能,即除了产生干扰素之外,TBK1还可能直接参与到病毒复制周期中。


中国科学家发现5亿年前叶足动物化石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师刘建妮博士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可在海底行走,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该成果发表在2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从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叫做“仙掌滇虫”(因其外形酷似云南具刺的仙人掌而得名)的叶足动物化石虽然没有明确的头,其躯干也没有明显分节,然而其附肢的骨化分节却与节肢动物几无差异。无疑,这种能在远古海底行走的动物“仙人掌”,应该代表着由古老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过渡的一种关键的珍稀缺失环节。该发现提供了节肢动物始祖最初创新“节肢”的真实证据。


三峡工程未来5年将全面竣工

  “十二五”期间三峡集团公司将完成“三峡地下电站”和“三峡升船机”两个项目,届时,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将全面竣工。

  三峡工程2009年基本完工,后续增加的地下电站和升船机两个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地下电站6台机组完成了土建向机电安装交面,3台机组本体安装已全面展开。升船机塔柱混凝土浇筑顺利,主体设备制造、安装和联合调试合同签订,首批齿条、螺母柱二期埋件顺利吊装完成。

  按照计划,三峡地下电站今年首批3台机组投产,2012年全部实现投产;升船机2014年底建成试运行,2015年正式运行。

  三峡地下电站布置于枢纽右岸,利用弃水发电,可提高工程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利用率。地下电站6台机组投产后,加上大坝左、右电站26台机组,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22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达1000亿千瓦时。三峡升船机布置在枢纽左岸,主要用于为大型客轮提供一个“电梯式过坝”的快速通道,将成为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楼梯式过坝”的有效补充,大大提高船舶过坝效率。


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装置

  近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成功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装置。该套装置由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及动态应变信号数据采集系统两部分组成,静态准确度达到0.1级,在500Hz频率范围内,归一化动态灵敏度优于1%,实现了高准确度的动态力测量,可实现校准装置动态特性测试、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装置的成功研制,为疲劳试验机校准、检定和定型鉴定提供了高准确度的计量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装置和方法。为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冶金、建筑等行业的材料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测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材料计量提供强有力的量值溯源保障。

相关文章:『MOST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3第6期) 2013-05-17 [2136]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3第5期) 2013-04-22 [1787]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3第4期) 2013-04-21 [1794]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3第3期) 2013-04-04 [1740]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3第2期) 2013-03-26 [1838]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2013第1期) 2013-03-26 [1700]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第6期 2013年1月) 2013-01-12 [1836]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第5期 2012年12月) 2013-01-02 [1569]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第4期 2012年12月) 2013-01-02 [1651]
『国内动态』 中国科技部通讯(第3期 2012年11月) 2012-11-19 [1863]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栏目:『科技前沿
天文学家:外星生命早已殖民整个宇宙,交通工具很多人见过 2024-04-23 [26]
Sora之后,OpenAI Lilian Weng亲自撰文教你从头设计视频生成扩散模型 2024-04-23 [14]
AI大模型催生App“通胀” 2024-04-21 [61]
布洛赫电子的拓扑与几何 2024-04-21 [61]
GPT-4化身黑客搞破坏,成功率87%!OpenAI要求保密提示词,网友复现ing 2024-04-21 [65]
最强开源大模型Llama3深夜发布 - 世界不能没有Meta 2024-04-20 [66]
全球首个「开源GPT-4」出世!Llama 3震撼发布,Meta AI免登录可用 2024-04-20 [115]
突破“三个九”!离子阱量子计算再创新高 2024-04-17 [69]
Sora进驻Adobe视频编辑软件!新版Premiere Pro开启AI剪辑时代 2024-04-16 [68]
都 2024 年了,程序员必备网站也要更新 2024-04-15 [7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