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百善孝为先 - “以孝治国”仍有现实价值
作者:慕朵生 | 2011/3/1 13:23:38 | 浏览:1947 | 评论:0

  庚寅岁末,中国大陆正在修订中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用法律规定子女须“常回家看看”,河北魏县规定拟提拔官员必须出具父母写下的《德孝意见证明书》,两件事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以孝治国”观念的关注和争议,其中绝大多数观点对此持否定态度,这让笔者颇为疑虑和不安。

  在中国文化中,孝敬父母是基于血缘和人性基础之上的自然情感,经由儒家的提炼和诠释,如“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等,变成人无所逃于天地间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晨醒昏定”等社会礼制和“丁忧”(即公职人员为父母服丧)等官方法制,演化成“以孝治国”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孝道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中外文化的重要区别所在。

  近代以来,人们因追求“自由”和“平等”,把孝曲解为“愚孝”甚至“奴性”而予以批判,孝道传统受到解构和颠覆。在这种情况下,“常回家看看”进入法律,与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主张和《大清律例》“游荡他乡、远离父母者,均属忘亲不孝之人”的条文,主旨极为相似,无疑是对传统孝道理念的一种肯定和重建。

  事实上,考虑到因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生活质量提高导致的老龄化、社会流动导致的“空巢化”等现象,以及个人工作“单位化”、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等原因,敬养老人已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重建传统孝道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却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如果说“常回家看看”进入法律反映“以孝治国”对普通民众的要求,那么河北魏县把孝德列入官员选拔的规定则反映“以孝治国”对官吏的要求。批评者认为,后者混淆了公德和私德的界限,且有以“德治”取代“法治”的倾向。这是误解。

  首先,儒家认为,“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无论是民众还是官吏,都必须致孝于父母。孝德对官吏更为重要,是因为很难想象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加敬养的人,会尽心公职、惠爱百姓。所以,儒家一贯强调治国先治吏、治吏必重德,而重德必以孝行为先。

  其次,孝德是官吏选用“有之不必可,无之必不可”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绝不是说只要有孝德即是合格的官吏,即可提拔任用,更不是不注重官吏的实际才能和治理绩效。相反,一个优秀的官吏,必定是一个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仅靠法律或道德,都无法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正如孟子所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强调官吏的孝德,确乎是提倡“德治”,但绝不是提倡“人治”,更不是取消“法治”,而是为官吏依法治理奠定道德上的自觉意识。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最紧迫的问题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法律不健全,而是公民缺乏法律上的自觉意识,尤其是一些官员执法犯法,道德缺失,造成了政治公信力的下降。重建“以孝治国”传统,必将有助于改变这种局面。

  当然,无论是“常回家看看”进法律,还是强调官吏孝德,都不能仅停留在法定条文或者制裁性措施上,而是应该予以实际的保障。比如,父母生日或去世时,给予一定的假期回家尽孝。

解决空巢危机,生活保障体系需完善

    “精神赡养问题已经构成了老龄问题的深层挑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老龄化问题专家穆光宗认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能力的老年人在逐步增多。不过,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还不能得到及时满足,这正是大多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尤其在居家养老为主的格局中,如何赋予社区精神赡养的功能,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政策性问题。

    有关部门正在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精神慰藉”一章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以解决目前日益严峻的空巢危机。

    这一做法凸现了老人精神困扰的现状和令人担忧的社会不良形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孝敬”意识的淡薄和退化,立法保护,理所应当。反对者则认为,司法虽然具有强制力,但若用来维护社会道德,并不是一件合适的工具。律师王晓燕表示,“常回家看看”将精神赡养从道德层面提升到法律层面,对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从金钱支付扩展到精神慰藉,如果赡养人因与老年人有矛盾而不去探望,双方情绪上对立,法院判决赡养人履行探望义务,但在执行程序中恐难实现老年人期望的探望效果。

    很多业内人士都认同,养老除了靠儿女,还要靠自己、靠社会。心理医生翟伟表示,老年朋友不要把感情只围着儿女转,要广交朋友,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放松身心的最佳良药,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多接触。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说,目前政府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而在北京等老龄化较为突出的城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创新了一系列养老政策和办法,重视老年人精神关怀,共同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老年生活保障体系。

儿女们少探望,情感冷漠还是力不从心

    养儿防老,如今不大靠得住了,是怎样的原因导致这种观念渐行渐远呢?

    法官王雪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频繁,常年在外的子女无暇顾及年老父母,很多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生病无人照顾,情感慰藉更是无从谈起,客观上造成空巢老人的增多。

    据调查,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当前“421”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很多独生子女回家的身影日渐被“为生计、工作忙”所驱逐时,进一步加剧了老人独守“空巢”的现象。在一些大城市里,由于孩子少小离家出国求学,以至很多父母还在中年就进入了空巢时期。

    除了力不从心之外,一些子女的冷漠做法也让老人们难以接受。像去年11月,北京房山区83岁的老人朱海洋将子女告上法庭,据报道,他的6位子女大多住在北京。而近些年来逐渐壮大的“恐归族”,将不愿回家的理由总结为:“一怕饭局车轮战,太累;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惧;三怕父母逼婚事,太窘;四怕往来人情债,太烦;五怕节后综合征,太愁。”

    新时期“孝道”的首要标准,应该是给予父母更多的精神关怀。工作忙、生活压力大、路途远,都不是难以回家的理由。也有网民回应道,亲情面前,有什么事放不下的呢?无论你的生活有多艰辛、有多繁重,那个给你温暖食物和灯火的居所,或是世上最亲近的血脉相连,也是民族的价值体系、最为坚实的精神归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则认为,当下社会因教育、财富等资源分配不均使得人口过于集中在城市,都市整体出现物质、浮躁、虚华的气息,但青年人不应以名利作为衡量自己的重要或者唯一标准。“年轻人要知道,父母最想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而非你的名和利。”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真正抑郁的人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比正常人显得更正常。如果你发现自己抑郁了,一定要把自己救上来。 2024-04-16 [101]
高浓度对话!马斯克VS最大主权基金掌门人:“真实”对于人工智能至关重要 2024-04-15 [62]
大语文时代落幕,数学为王的时代已来! 2024-04-15 [65]
“我教了坟墓一样的班级”, 资深教师的一句话, 撕开应试教育的遮羞布 2024-04-13 [130]
解密老北京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2024-04-13 [100]
高功能抑郁的12个迹象 2024-04-14 [105]
轻度抑郁症的人,不论大人与小孩,多半会有7句这“口头禅”,希望你一句没有说过 2024-04-14 [144]
不懂熟人政治玩法,是很危险的 2024-04-11 [140]
他们竟然还在歌颂苦难! 2024-04-11 [190]
风流才子的豪华退休生活 2024-04-11 [21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