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西安曾是13朝古都;有雄厚的科技资源,高校科研院所规模居全国第三;自然资源基础也不薄弱,有大型煤炭基地,也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现代工业体系比较齐全,有一批早在三线时期就建立起来的大中型企业。
但陕西为什么发展的慢呢?各项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如GDP总量和各项人均指标多少年来总是居于人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了,社会事业也就落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陕西的足球、篮球乃至大范围的体育事业和全国相比就落后了很多。
我自己也是陕西人,虽然离开陕西有多年了,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自己家乡的建设。今年回乡过春节时和一些同道中人再次聊起了这个话题,闲谈之中虽然没有达成什么共识,但在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倒是有了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清晰明了的个人的想法。
我认为陕西的发展速度慢根源在于陕西的文化。
文化是把双刃剑!陕西相比全国就好比近代史上的中国相比世界。研究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当近代中国的近邻诸如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小国都沦落为殖民地的时候,唯独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没有把中国完全同化的根源我认为是中国的文化积淀太深,西方文化同化不了,尽管他们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火烧了圆明园。但要真正统治中国,他们的文化渗透力还不够。在被侵略与强大文化积淀面前,中国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陕西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陕西曾经非常强大,但那是在封建社会,那时的陕西文化根植于农业,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工业文化。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经济时期,陕西的发展其实要比现在的沿海地区好。当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后陕西落伍了。近些年陕西虽一直在追赶,但总是力不从心。
有人把陕西的落后归结于管理者的水平问题。我觉得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拿陕西父母官而言,早期的安启元、张勃兴、程安东、李建国以及现在的赵乐际、袁纯清、赵正永等都深谙管理之道,有些领导人就是从发达地区调过来的,不能说他们没有管理水平。现在的领导开展工作也都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方面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硕士管理者水平有限总觉得有些牵强。如果我们将管理水平这一因素排除在外,就会很自然的发现是文化因素在作祟。
有基础,有管理,也有文化,但陕西这个文化体系太强大了,现代市场文化对它的渗透和冲击力有限,这就好似西方文化对当年大清国文化的冲击一样,处于被渗透状态。而需要强调的是陕西文化的精髓不是经济文化,不是市场文化,而是有着灿烂历史的小农文化,这就麻烦了。
本人不护短,也不是在这里说老乡的坏话。陕西文化在陕西人身上的表现那是相当的有特点,这一点在回乡和老乡交流时能切身感受到。我觉得很多陕西人在看待外面的世界的精彩时总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和眼光,而不是谦虚和学习的心态,尽管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尽管他们可能还衣衫褴褛(当然这是个比喻)。
如果在文化方面不能突破,发展的速度一定会很慢很慢!陕西人在和外边的人交流时常常引以为豪的就是陕西历史上很强大,文化灿烂,出了一批作家,埋了很多皇帝等等。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积淀,他们对外来的文化往往不屑一顾,始终按照自己的套路去评判事物,夜郎自大现象很普遍。这样即使是在搞市场经济,陕西人的骨子里还是秉持着小农文化和封建文化,这样自然就落伍了。
所以打破陕西发展慢的魔咒关键在于自下而上的文化苏醒!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尤其欢迎使用文明用语!
相关评论:
首先,很欣慰看到如此真诚的建议,不管对错,都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
其次,谈到陕西的发展,近年来已经有了较大的起色,尽管在速度和效率上仍显缓慢,但这种变化还是值得赞许的。就陕西全境而言,地理环境和历史泽被差异颇大,既有川蜀文化的渗透,也要塞北西域文化的侵袭,仿佛只有关中地区,依然留存秦人的习俗。在这一点上,陕西的发展在统一性和同步性方面就显得很不协调,表现在政策层面,也表现在当地经济发展质量上。
至于谈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原因,甚至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文化的张力更在于我们是否认识到它本身是否具备共赢和再生性扩展,任何一个封闭的文化体系终究都要被淘汰,但具体到陕西的文化渊源恐怕就不能用封闭和自大简单来形容和概括。先不说历史怎样,就现在而言,陕西当地的文化体系里已经出现了迁移和兼容下而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因此,文化因素,终究不会是阻碍陕西取得更大发展的根本所在。
陕西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旧在于当政者的思维限制。民众的努力和勤奋虽然也是一大因素,但没有一个地方,在政府明智治理下而出工不出力的,关于民生幸福和生活质量,则是国人最为看重的生存因素。而在政府层面,这种缺乏规划和国家、国际及产业发展视野在发展动力和前景上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了。同处于西部,就近年来和成都、重庆发展的轨迹差异,这种差别就会越加明显。
最后,希望每一个关心支持陕西发展的人都能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上来,献计献策,集思广益,但愿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趋势引领皆能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