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生物医学
关键字  范围   
 
斯坦福大学阿布贾乌德教授:沉迷互联网会毒化头脑 形成“E-型人格”
作者:蒋林 | 2011/3/14 2:12:44 | 浏览:2084 | 评论:1

  最近,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指出:“我们的思维控制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正在被互联网所摧毁。”卡尔这番话随即在美国引发一场“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探讨,109位哲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为此争论不休。

  无独有偶,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系阿布贾乌德教授指出,那些对网络沉迷程度如酗酒、不愿关手机、从不拒查电邮的人们,已被医学界划为一种病态的“E-型人格”,这些人容易动怒和失去耐性,极端情况下甚至有暴力倾向。

  2011年,是个人电脑(PC)诞生30周年。而在这个本值得人类庆幸的时间点上,更多人却在担忧:在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传统生活方式之后,被网络“毒化”的人类恐怕正在丢掉头脑。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阿布贾乌德在其新书《虚拟的你》中指出,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让人们沉迷其中。对一些人来说,人们沉迷网购、社交网络和游戏的“网瘾”不亚于酗酒,已不是简单的追求娱乐。长此以往,人们容易沉醉在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当中,易形成“E-型人格”。

  阿布贾乌德在书中表示,具有“E-型人格”特征的人缺乏耐性,容易动怒,倾向于用简短词语和符号表达感受,变得幼稚化,极端情况下容易付诸暴力。

  1 幼稚化的虚假与暴力

  阿布贾乌德认为,“E-型人格”是一种病态,这类人不愿意关手机,短时间就要刷新一次电邮,容易产生以下恶果:例如夫妻会因迷上网上偷情而出轨;因期望太多而不敢与网友见面;甚至在网上教唆他人自杀等。

  事实正是如此。阿布贾乌德举例说,今年1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发生的女议员枪击案中,凶手洛克耐尔性格孤僻、观点偏激,属于典型的“E-型人格”。

  历史上这类事件并不少见。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史上最为血腥的校园枪击事件,23岁的韩裔学生赵承熙在枪杀32名师生后自杀。与赵相识的一些韩裔青年透露,这名韩国学生是一名暴力文化崇拜者,从高中时代就痴迷于《反恐精英》等暴力游戏,在虚拟游戏中使用各类枪械互相射击,随意“杀人”。

  阿布贾乌德说,为避免形成“E-型人格”,首先要认清自己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行为不同。“但人们往往高估自己能分清现实与网络的能力。现代人想不受网络的影响,绝对是一大挑战。

  2 思维浅薄 注意力难集中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尼古拉斯·卡尔在其2010年6月发行的新书《浅薄》中这样指出。

  卡尔警告:从深阅读到浅浏览,互联网在改变阅读方式的同时,正在重塑我们“浅薄”的思维模式。

  卡尔进一步解释说,由于互联网促使我们不断寻找的是简短的、快速的东西,使我们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举例说:“类似推特微博、脸谱等网站尽管很实用,但恰恰因为它们是以发送微型信息为实质,才导致这类网站具有了巨大的分散注意力的能力。”

  卡尔的结论不是空穴来风。早在1971年,经济学家郝伯特·西蒙就揭示了现代人“注意力匮乏症”的“病理”: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与欲求。

  卡尔认为,数字化生存导致我们的注意力不断分散,失去了探究信息的能力。但是,书籍则不同,它带给人们的是线性的、深度的思维,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常常需要反思和鉴赏。这正是互联网所缺乏和不能比拟的。

  3 爱秀隐私 相当自恋

  “你知道我早餐吃什么了吗?”“我旅游的照片想看吗?”去年,一名网名为“兰德斯曼”的英国网友发表的博文在英国引发热议。这位英国网友认为,如今,英国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热衷于谈论自己,网络所引发的“自恋时代”已经到来,大家巴不得泄露自己的隐私。他们通过微博、博客和社交网站,把个人信息向读者进行狂轰滥炸。

  “我被关注,所以我存在”。卡尔将这种新现象称为“微人物”。他认为,新技术催生对“自我”的痴迷,人们越来越认为自己就是面对观众和掌声的演员。“我担心,人和人之间可能会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失去个性。”

  1987年,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人首先应该关注自己,照顾自己。问题是,这种自我关注一旦超越界限,就会演变成新的个人主义。该网友认为:“虽然网络给了每个人话语权,但是大家说的东西都很无聊。自恋不会让我们变自私,但会让我们变得更烦人。”

  现状

  全球1/3人口为网民

  网络信息大多无用

   2010年《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全球网民数量19.7亿。也就是说,地球上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

  然而,在网络普及率极高的今天,人们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却大部分无用。《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球电子邮件用户数量为18.8亿,平均每天发送2940亿封,其中89.1%为垃圾邮件。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名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约34G信息,相当于电脑硬盘存储量的1/5;而实际上,人类大脑一生仅能处理1730亿个字节的信息,约等同于173G。按此计算,每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已达到一生能处理的1/6。换言之,大量信息是无用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网民的年龄越来越小,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统计表明,在8至18岁的美国青少年中,平均每天耗费在各种数字媒体上的时间约为6.5小时。而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

  因此,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就有这样的结论:“尽管一切知识都在鼠标之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

相关文章:『互联网
『学人动向』 张朝阳:两年后互联网泡沫要破灭 2011-05-10 [1922]
『大陆评述』 中国网站扎堆赴美上市 造就新一代富豪抑或又一轮泡沫? 2011-05-05 [1781]
『学人动向』 沈逸:互联网可能会引爆世界大动荡 2011-04-08 [2005]
『海外近报』 以安全激发潜能 美国拟推“互联网身份证” 2011-01-17 [1877]
『学人动向』 齐向东:云计算将引发IT和互联网革命 2011-01-03 [2149]
『创业就业』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招聘编辑 技术人员 2010-08-20 [2289]
『海外近报』 美国杂志《连线》:谷歌与美国中情局联手监控互联网 2010-07-31 [2087]
『学人动向』 清华吴建平教授荣获国际互联网界最高奖项-乔纳森·波斯塔尔奖 2010-07-28 [1852]
『大陆评述』 中文顶级域名正式纳入全球互联网体系 2010-07-09 [2204]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栏目:『生物医学
韩国全南国立大学研究显示:性能力好不好?握手就知道 2024-05-03 [7]
2024美国癌症报告:死亡率下降33%,拯救410万人,太神奇了! 2024-04-29 [94]
Cell综述|植物免疫学大佬撰写植物免疫系统:从发现到应用,提出未来20年需要解决的问题 2024-04-28 [54]
全球首例!猪肾和人工心同时植入她的体内 2024-04-26 [77]
日本人真是“徐福”后代?Science子刊发布基因组研究,发现日本人的三种祖先起源! 2024-04-21 [187]
喝黑咖啡或可降低抑郁风险 2024-04-21 [172]
住满了亿万富翁的神秘小岛,技术上已经实现永生? 2024-04-20 [185]
有10%的人从来感受不到压力,但他们也更容易受伤 2024-04-16 [282]
加拿大150万人可能患上这种病 比癌症更可怕 2024-04-16 [302]
别再抗拒亲亲抱抱举高高!最新Nature子刊研究:触摸干预可以给所有年龄段的人带来健康益处,包括减轻疼痛、抑郁和焦虑等 2024-04-16 [44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