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抑制通胀首先必须明确除货币量化宽松与输入性通胀压力之外,结构性、成本推动性、政策扭曲性等七大因素也是助推通胀的核心问题。
当前,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通胀的原因是由货币量化宽松与输入性通胀造成的,而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中国通胀成不了气候。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看法,货币量化宽松与输入型通胀给中国通胀带来压力我并不否定,但对于中国通胀风险的低估我并不认可。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关系与国际相比较为多元性,因此从目前的通胀迹象来看是多种压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集成效果,中国正面对一场中国式通胀。
中国式通胀是以复合式通胀的形式表现的,它正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如何抑制通胀首先必须明确除货币量化宽松与输入性通胀压力之外,结构性、成本推动性、政策扭曲性等七大因素也是助推通胀的核心问题。
一是货币量化宽松下的货币流向误区导致通胀。2010年M272.58万亿,同比增长19.7%,M1的余额26.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这两组数据与美国相比,分别是美国的1.21倍与2.13倍,而中国GDP的总量却是美国的1/3左右。可见中国货币量化宽松是不争的事实,如此宽松的货币供给却没有用在刀刃上,这说明我国的货币流向政策监管不利,货币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效率太低。因此,合理把握货币供给流向是控制货币量化宽松导致通胀的有效办法,而单一的紧缩政策或浮于表面的调控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掐准要害,疏导并行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否则可能伤及经济,得不偿失。
二是“刘易斯拐点”的突然性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随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爆发性的转移,遏制通胀的压力将与日俱增,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劳动成本上升,企业必然通过提高产品售价来转移劳动成本。其次工资上涨导致购买力迅速上升,从而抬高物价。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其初级产品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因此带动了CPI的稳步上涨。再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业产能下降,食品价格上涨。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这种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导致劳动成本上升,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能下降。
三是企业利差导致产业结构失衡而引发通胀。目前中国多数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是以利益为导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抗压力的耐心与企业家的责任感。在国家产业经济大幅度的结构性调整中,出现了较大的利益机制,很多传统的制造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当利润小于8%时他们便会考虑停止投资,从而让资金转入新的结构方向。而这种利益机制在我国目前是比较普遍的现状。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家榜单,进入500强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在迅速增加。从2008年的16家增加到如今的26家,而在接受调查的民企500强中,有44.2%的企业计划在未来投资房地产业。因此在这样的企业利差面前,如果国家没有作出有效的金融分配政策与产业结构转移的疏导体系,那么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在所难免。
四是输入性通胀升级,国际通胀以国际贸易的形式传导进入国内,促进了国内物价的上涨。近期美联储再次启动“印钞机”,以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冲击着国际金融市场。受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及日趋复杂的通胀影响,粮食、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大幅上涨,这无疑会加大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因此,中国要摆脱输入性通胀的束缚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内部需求拉动上来,从而降低对能源原材料及粮食等的进口依赖度。
五是居住价格上涨牵动物价的不稳定性。虽然居住价格在统计上是不计入消费物价指数的,但是居住价格上涨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存在的。居住价格上涨首先是传导到收入分配上。房地产行业产业链比较长,而随着住房价格的一路上涨,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也得到了利益分配的蛋糕。如媒体报道的很多房地产销售部门的员工都是开宝马、穿名牌上班,其原因是他们除了工资以外还有1‰到3‰左右的销售提成,在房地产销售行情好的时候他们年收入100万以上也是正常的,但这些收入的直接贡献者是那些流着眼泪装着幸福的购房老百姓。另外住房价格的上涨加剧了我国经济泡沫化的倾向,住房价格上涨导致物价的不稳定性是存在的,并且体现在各个方面。
六是收入差距过大,富人推动物价上涨,穷人跟着买单。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经扩大到15倍。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在2.3-3倍之间。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少部分人集中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因此,少部分人利用手中的大部分财富去投资、购买及收储一切有利于增值的商品,甚至连教育、医疗都被财富的注入而特殊化,从而导致多数工薪阶层和农民要想改善生活就必须跟着富人透支性买单。因此,国家必须尽快着手解决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对于大部分工薪阶层,国家需要采取不同方式的物价补贴措施来平衡收入与消费不对称问题。
七是异化行为下的工业化、城镇化引发耕地危机,最后导致农产品紧缺,物价上涨。工业化与城镇化本来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目标与美好意愿,但是很多地方往往事与愿违。当工业化、城镇化的概念被一些地方政府异化后,那么面临的问题便是一个接一个困扰中国发展的难题。其一无序化的工业化扩张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农业的发展;其二土地资源分配过度倾向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导致农业生产用地无法满足正常的社会需求;其三工业化、城镇化成为占用土地、买卖土地、挥霍土地的合法借口。中国能否守住这最后的18.27亿亩耕地关系重大,小则影响物价,大则事关人类未来生存底线。只有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从过去城镇化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转变,从城市数量的增加向城市质量的提高转变,完善土地市场,强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集约型、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才能保证物价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