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作为全球最大的贷款人和最大的借款人,为了发挥效力,“债权人-债务人”关系必须变成一种双向关系,而现在美国和中国正在进行一场聋子间的对话。美中的债权关系处理不好,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
尽管中国声称想要减持美元资产、实现官方储备多元化,但美国财政部近期修正后的数字显示,这个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正认识到:此项任务几乎与西西弗斯(Sisyphus)推巨石上山的努力一样徒劳无望。
相关数字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总计持有1.1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比先前官方估计的数字高出30%之多。前年年底时,中国持有89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中国外汇储备总额估计超过2.75万亿美元,而美国国债只是其中美元资产的一部分。中国所持美国国债总额的激增,令北京方面倍感苦恼,它担心美联储(Fed)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在实质上维持弱势美元。但是,中国如此容易受美联储政策的影响,是它推行重商主义汇率政策、同时储蓄相对投资存在盈余的必然结果。
只要中国继续通过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补贴出口,它就注定会累积更多的贸易顺差、吸纳更多的美元。此外,鉴于中国难以获得大笔美元股权投资的机会,除了在全球流动性最好的债券市场上购买美国政府打的“白条”以外,其实也没有多少其它选择。
随着美元通过出口和外国投资渠道流入中国,中国央行(PBOC)为避免人民币升值,不得不购入这些美元。这种购汇行为导致中国出现巨额外汇占款,央行为防止通胀飙升,只得通过发售央票冲销这些占款。但当外汇占款达到中国这般的天量水平时,靠冲销来抵御通胀的难度已变得越来越大。此外,由于美国利率处在极低水平,中国为避免巨额美元储备遭受亏损,不得不将本国利率设定在更低的水平,由此导致房价和其它资产价格过热——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
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发达的金融体系。经济学家克里斯汀•福布斯(Kristin Forbes)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估计,如果中国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也就是与韩国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大致相当,那么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总额将减少约2000亿美元。但是,对于为此而必须进行的去监管化改革,北京方面兴趣不大。
与此同时,在中国对美国经济政策的批评中,说教味道越来越浓。但是,隐藏在当今全球失衡问题背后的这种“债务人-债权人”契约关系,却为中美双方都带来了便利。中国人想通过操纵汇率来补贴出口。为了提高本国的住房拥有率,美国人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这最终相当于向贫穷的中国家庭征税,以此来补贴发达国家富裕家庭的消费。这里面哪里有什么道德的血液?
美国人目前面临的困境在于,由于背负的债务负担过于沉重,他们的增长速度将注定低于平均水平。就中国而言,他们美元投资的价值已存有疑问;此外,这个债权国无法在不对自身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动用杠杆。抛售美元只会使中国的投资组合贬值,令中国央行蒙受重大损失。中国政府随后将不得不动用预算,以高昂的成本向央行注资。
美元一旦贬值,还会给中国带来政治成本。如果政府投资出现问题,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将会爆棚。事实上,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在金融危机期间过早参股美国投行,曾引起国内舆论一片哗然。最近维基解密(WikiLeak)的一次爆料就突显出其中的讽刺意味。维基解密称,2009年,国有的中国投资公司(CIC)的负责人曾向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施压,要求他加快对中投以12亿美元参股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交易的审批过程,结果盖特纳很快为中投开了绿灯。不过,即使真有此事,将其称之为“压力”也太过滑稽。中投实际上是在向盖特纳“施恩”——当时盖特纳为支撑即将垮台的银行业体系而进行的努力,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实际上,中国就像一位有点神经质的万亿富翁,执着于一项单调乏味的工作:即想方设法抵制新兴市场货币升值的结构性趋势。全球最大债权国身份带给中国的影响力,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一种软实力。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几乎就等同于“软弱无力”。而在其它情况下,它又能把中美双方带上“同归于尽”的道路。
因此,在债务问题上进行说教(这是一种古老的习惯)是徒劳的。为了发挥效力,“债权人-债务人”关系必须变成一种双向关系。但现实是,全球最大的贷款人和最大的借款人正在进行一场聋子间的对话。这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美国的保护主义情绪抬头,二是中国的美元储备最终蒙受巨大的汇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