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
重点排查十类学生
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重点学生。
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
从去年11月起,北大在医学部、元培学院开始试点学生学业会商制度。会商的“重点学生”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学生。
主持这项工作的北大学生工作部介绍,试点院系先对这十类学生进行排查,发现后及时上报,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联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进行帮扶。据了解,目前元培学院和医学部的试点已接近尾声。预计5月份之后,会商制度将在北大全校推广。
对“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记者最早在某社交网站一名北大学生的网页上看到这一消息,该学生自嘲“已符合十类重点学生中的三项特点”。
也有北大学生表示支持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认为“有些学生太嚣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诋毁北大,应该将他们送到疯人院去。”但更多学生认为不应将“思想偏激学生”纳入会商范围。一名元培学院的大三学生告诉记者,元培学院的学生大多是以各省市前三名成绩入校的“天之骄子”,许多学生的言谈、思想都个性十足,因此很难界定谁属于“思想偏激”。“错误的会商很容易埋没这些学生的个性。”这名学生说。来自法学院的研究生小杨则认为,北大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闻名,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很容易让人产生“校方禁锢北大学生思想”的理解。
对此,北大学工部副部长査晶表示,会商工作以关注学业困难、多次挂科的学生为主,主要是了解他们学业困难的原因,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会商工作也会关注一些思想偏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的一些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
作为北大本部唯一一个试点单位,整个元培学院有近10名学生进入会商范围,他们多数人是因为学业困难。对于是否有因为思想偏激被“会商”的学生,北大学工部没有予以证实。
相关评论:北大为什么要“治偏” (钟海之)
一个人的思想是偏激还是保守,无关“好”与“坏”这样的价值判断,因为思想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思想不同、意见相左而歧视对方,甚至“治罪”于人,这是封闭时代的专权统治思维。
【侨报3月28日中国时评】今年5月以后,大陆最知名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发外界诸多关于北大“禁锢学生思想”的批评。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校方所谓的“思想偏激”,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经常夸大学校工作一些细微漏洞的学生,“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
笔者查阅的资料显示,在北大目前推行的“精致化”管理模式中,学生被划分为“特殊群体”、“中间群体”和“拔尖群体”三大类,而这个“特殊群体”,就是即将被会商的“重点学生”。
自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至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始终是这所百年学府的最高指针,并为该校师生引以为豪。很多时候,北大被视为大陆最有包容精神、最容易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即使是今天,那些独立特行的北大学子们也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其实,作为学校的主人翁,学生批评学校当局某些管理方式的不当,是对学校管理的一种促进,是教与学之间一种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学校本应及时、迅速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正面回应,何来如此惊慌失措,以至于要给学生扣上一顶“思想偏激”的大帽子呢?校方如果连这点批评都接纳不了,是不是显得太“小家子气”了?这对改进学校的教学环境与管理、培养锐意进取、人格独立的新型人才何益之有?
一个人的思想无论是偏激还是保守,都是相对的,无关“好”与“坏”这样的价值判断。思想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思想不同、意见相左而歧视对方,甚至“治罪”于人,这是封闭时代的专权统治思维。更何况,“思想偏激”与“行动偏激”也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
今天,钱学森的“世纪之叹”已成为中国教育之痛,北大作为倾注几代教育人士实践心血以及承载13亿中国“强国富民”理想的高等学府之一,不仅没有检讨现行教育的缺失,以求改进的良方,反而用一些更加僵化、教条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学生,难道是要像现代工厂生产标准件那样“生产人才”吗?这样“标准化”的学生还是“人才”吗?恐怕没有人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