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China Overtaking America?
二十一世纪正见证着亚洲逐步回到其历史上曾经在经济和人口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在1800年,亚洲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占超过全球的一半。但在100年后的1900年,其生产总值萎缩到仅占全世界的20%——这可不是因为什么天灾人祸,而是当时的工业革命已经使欧洲和北美两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工厂。
亚洲的复苏始于日本,随后延伸到韩国,再到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首的东南亚地区。如今,这场复苏正聚焦于中国,并日益包括印度,复苏过程让数以亿计的人得以摆脱贫困。
然而,这一转变也引发了国家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忧虑。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盛(Goldman Sachs)预计,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27年超越美国。
但即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能在2020年代赶上美国,这两大经济体在内部经济结构上依然不尽相同。中国还是会拥有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假设在 2030年后,中国的GDP年增长率达到了6%而美国只有2%,中国的人均收入也无法与美国并驾齐驱——这一指标能更好地反映经济的成熟度——情况要到 21世纪下半叶才会有所改变。
此外,以线性预测方式来推测经济发展趋势可以是具误导性的。新兴经济体在经济起飞阶段,都会从进口的技术中获益。当它们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时,经济增长率一般就会放缓。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增长面对诸多严重障碍,如低效率的国企、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大规模国内人口流动、不足以满足需求的社会安全网、腐败和不足的体制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政治不稳定。
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其西部与北部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是特快的。到2030年,中国需要依靠的老人数目将比需要依靠的孩童多。一些中国人口学家担心,中国会在实现富裕前便已老化。
过去十年,中国从世界第九大出口国的位置逐渐攀升,最终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贸易与财政平衡摩擦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必须有所调整。事实上,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就是着眼于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并刺激国内需求。但问题是:这个措施会发挥效用吗?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专制政治体系展示了在实现某些特定目标时的惊人能力,比如说主办一场成功的奥运会、建设高速铁路项目、甚至是刺激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但对于外国人及中国领导人自己来说,中国是否能长期维持这一能力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军力不大可能超越美国
与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民主体制的印度不同,中国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途径,来满足随不断增加的人均收入而来的对政治参与(若不是民主的话)的要求。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早已褪去,因此执政党的合法性只能依赖经济增长及汉族民族主义。中国是否能发展出一种方式,处理不断增长的城市中产阶级、消除区域不平衡和平息少数民族的不满等课题,都还有待观察。但最根本的,是没有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知道中国政治的未来将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什么影响。
有些分析家认为,中国的目标是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就算这是对中国意图的正确解读(须知连中国人都不可能知道下一代会怎么想),中国似乎不可能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军事实力。毫无疑问,中国军费支出(今年增加逾12%)的增长甚至高过其经济增长。但中国领导人得面对其他国家的反应;中国为了实现其经济增长目标而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需求,也可能因此面对一些约束。
一个太具挑衅性的中国军事姿态,可能促使其邻国组成联盟来进行制衡,并因此削弱了中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比如说在2010年,随着中国在对其邻国的外交政策上转趋强硬,它和印度、日本及韩国的关系都受到影响。结果,中国将发现越来越难以将美国排除在亚洲安全协定外。
中国的面积及其高速经济增长,几乎肯定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增强其与美国的实力对比。这肯定会让中国在权力资源上更加接近美国,但中国却不一定会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即使中国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国内政治动荡,当前许多基于GDP增长的预测仍然是过于单方面的:他们忽视了美国的军事和软实力优势,及中国在亚洲内部势力平衡上所面对的地理劣势。按我的预测,在本世纪上半叶,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中国对美国构成强大的竞争,但在总体实力上却无法超越美国。
最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应当避免造成对彼此实力和意图的夸大恐惧。对冲突的预期本身也可能是造成冲突的原因。事实上,中美两国并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利益冲突。中美两国,加上世界其他国,能够从合作得到更多的好处。
作者Joseph S. Nye是哈佛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