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付女士目前是北京一家私立学校的英语教师,3年来,她一直梦想着“跳槽”到福利待遇较好的公立学校任职,但由于没有北京户口而屡屡碰壁。
中国有2.21亿像付女士这样的流动人口,他们中不少人在户口注册地之外的城市工作多年,却在就业、子女入学、福利保障等方面受到歧视待遇。这一问题在中国早已受到关注并一度引发热议,而今呼吁改革的声音再次高涨,官方亦表现出空前积极的姿态加紧酝酿,稳步推进,民众期待的“户籍新政”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官方媒体《人民日报》近期频频刊发呼吁户籍改革的文章,《先给户籍减减负》一文指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不同户籍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同样的城市福利。此前一篇报道还将“穷二代”现象与户籍制度相联系,认为应该加快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
《半月谈》杂志最新一期刊发调查性报道指出,在大城市,除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外,户籍人口与非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又构成了一种新的二元结构。几乎所有城市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中村”,已成为社区治理亟待突破的难点。该刊并介绍了上海等地的户籍管理新举措,认为“给人以启迪和希望”。
官方媒体并援引专家观点提出,可以实行居住证制度,给予流动人口部分市民待遇,引起舆论和坊间讨论。同时,一些地方已经迈开探索的脚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先后对外来人口推行“居住证”制度,以此取代“暂住证”制度,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却透露出渐进改革的进步。
例如成都市规定,居住证持证人可以在医疗卫生、机动车驾驶执照申领、参与社区管理等八方面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权益。苏州市还鼓励公共服务机构、商业服务组织以居住证作为居民身份“认证”依据,提升居住证的“含金量”。
类似的改革未来有望在全国推行。作为高层智囊人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接受媒体采访称,“分类改革”是这一轮户籍改革的核心精神。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现有资源承载能力,设定允许落户的不同年限,逐步让外来人口落户,“分类”推进改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即明确表示:“最近,中央正在讨论制定关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的落户问题。”总理温家宝在与网民交流时也作了相关表态,显示北京高层已就户籍改革达成相当共识。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赴重庆调研时还专门考察了当地户籍改革情况。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一,重庆于去年7月启动户籍改革,让农民既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又能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原有土地权益。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发展,这为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们期待当局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更加积极和务实地推进呼声较高的户籍制度改革。
当然,也如一些专家所指出,鉴于国情复杂,户籍制度改革不会一蹴而就,盲目地放开户籍甚至也有可能导致城市不堪重负,这需要官方充分听取意见,发挥智慧,慎重进行制度设计。同时,政府也应以实际的改革作为,来消除舆论和民间对户籍制度改革降温甚至收紧的一些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