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22日在此间举办的耶鲁大学中美论坛首届年会上给出了一个中美经济发展的预测模型,他表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将在2027年超过美国,但模型也指出,中国经济将在2016年左右发展至高点之后,会遭遇可能的挫折。
按照陈志武的预估,中国经济增长当前将维持8.5%的年增长速度,直到2016年前后遭遇可能的下挫。熬过难关之后,将以5%左右的年增速继续发展,最终赶超美国。
陈志武教授也指出,如果按照目前使用的GDP指标,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时间则大概要在2050年前后。
对于为什么中国经济在5年后可能会遭遇挫折,陈志武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国目前以“铁公基”投资、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无法成功实现有效转型。
“目前中国经济依旧还是靠着银行贷款的‘铁公基’投资方式和出口拉动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放出用于投资的巨量贷款,这些巨量贷款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在5年之后,可能会是出现一些呆坏账的时候。”
陈教授也指出,目前快速增长的中国财政,尤其是那些土地收益为主的地方财政,在未来几年内,遇到的挑战将越来越大,要还的帐也会越来越多,地方土地财政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也将增加中央财政的压力。
所以,如果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乏力,经济未能出现新的增长点的情况下,按照陈教授估算,如果上述两个问题同时出现,“在2016年前后,中国经济将难以绕过这一关。”
对于如何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陈教授表示,需要现在及时进行一些改革。
他提出的第一个手段是,让老百姓感受到国有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实现国有资产民有化改革,成立国民权益基金,让老百姓持有股份。
“如果老百姓收入不能得到实质增长,老百姓就不敢花钱,民间消费很难拉动,目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无法得到有效改变。”陈教授说,“民间财富一旦上升很多,服务业需求就会相应增长,使服务业发展空间变大,拉动社会就业及创业等等,提升中国经济效率。这样,即使在2016年前后遇到银行呆坏账挑战时,国家也能在应对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
陈教授提出的第二个手段是,减少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以此把更多经济决策权,更多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由民间特别是农村自发性质的金融机构自由掌控,为平民创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从而让中国目前的财富结构和收入结构实现转型,以此为中国社会民间小型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发展空间,转型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如何做大民营经济的问题,陈志武教授认为不应把金融领域管得太死,“金融市场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就是在于支持社会就业和创业,一旦管死,这一金融功能也就丧失了。”
在陈志武眼中,中国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转型,让国有财富转化为国民财富,这也是应对中国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关讯息:
國際貨幣基金(IMF):只需五年 中國經濟就超美(編譯中心)
國際貨幣基金(IMF)剛剛投下一顆震撼彈,但卻少有人注意到。該組織首次預測「美國時代」結束和美國經濟被中國超越的具體日期,這一天比許多人認為的要近很多。
據IMF最新官方預測,按實值計算,中國經濟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距現在只有五年時間。
這件事為華府目前的預算之爭提供了一個痛苦的背景,並提出了關於數年後國際安全體系局面的許多問題。這一預測給美元和龐大的美國國債市場蒙上深深的陰影。數十年來,美國的國債一直因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而獲得支撐。
據IMF預測,明年大選,無論是歐巴馬、羅穆尼、川普或其他任何人獲勝,他將是美國最後一位領導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總統。
大多數人尚未對此做好準備,甚至不知道這一天距現在是那麼近。許多專家都說,這是數十年後才會發生的事,看好中國的專家的預測最快要到2025年左右。
但他們全都想錯了,他們都只是用現有美元與人民幣匯率來比較美中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這種比較基本上毫無真實意義。匯率會迅速變化,目前人民幣匯率不真實,中國通過大規模干預市場,人為壓低人民幣的價值。
IMF並未依靠匯率,而是用「購買力平價」(PPP)比較美中經濟的實際規模,比較兩國人民在國內賺取和消費的真實價值。
按PPP計算,從2011年到2016年,中國經濟規模將從11兆2000億美元增為19兆美元,美國經濟規模將從15兆2000億美元增至18兆8000億美元。美國經濟占全世界產出中的比重將下降至17.7%,跌至現代史上的最低水平。而中國將升至18%,且還會繼續上升。僅在10年前,美國經濟規模是中國的三倍。
當然,所有預測都可能出錯。中國經濟超過美國的日期可能比IMF預測的更早,也可能更晚。如果像許人擔心的那樣,中國經濟發生「爆胎」,這一日期可能會推遲數年,但最終結果幾乎毫無疑義。
這件事並非只具統計學意義,它是美國時代的終結。正如歐洲一位債券策略師所說,「我們正在見證美國經濟霸權的終結」。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事務資深顧問車維德(Victor Cha)表示,中國的亞洲鄰國早就認識到這種危險局面,並指望美國的庇佑,它們認為美國可以與中國抗衡,美國過去展現的霸權相當善意,而中國這個崛起的經濟大國卻並不友好,可能具掠奪色彩,不是一種友善的霸權。
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奉行促進國家擴張、增強國力的經濟政策並取得成功。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戈莫里(Ralph Gomory)說,現在全球有兩套相互衝突的體系,一是中國的國家指導型資本主義,另一是美國的更自由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大量發展潛能和工作機會轉移到中國,使中國經濟不斷增長。美國以就業換取利潤,這一點極具破壞性,亦是造成美國貧富分化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