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習近平的發展觀谈起
《時代雜誌》選百大人物,沒選胡錦濤,卻選了習近平,意在「近平時期」的即將到來,至為明顯。如無意外,習近平將於明年的十八大成為中國的掌舵人,仿照前例,他的任期將會到2022年才結束;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說,中國經濟將於2020年超美(25日又預測,如將兩國的匯率和物價等計算在內,可於2016年超美),換句話說,未來十年,將是關鍵時期,中國能否衝上世界第一,就要看近平時期。
習近平接任總書記,這個職位的工作重點是抓方向和抓形勢;以方向言,現階段就是經濟發展的方向,以形勢言,就是國內外的政治形勢,掌握形勢,就可隨時調整方向和步伐。
那麼習近平的發展觀是怎樣的?去年出版的「中國領導人如何想?」(How China's Leaders Think)值得參考。此書的作者,是寫過25本書的中國通和投資銀行家勞勃‧孔恩(Robert Kuhn)。
書裡提到的習近平發展觀念主要有三點。第一,中國經濟須持續向前發展,並且不斷訂出更高的目標。第二,中國經濟發展雖有所成,但不能自滿,不能自我膨脹;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中國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就形勢作出客觀判斷和必需的調整。第三,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民族感情作基礎,歷史因素促使中國人決心走發展經濟的道路。
細看這三點,與胡溫現有的發展觀念,沒有大距離,但關於未來方向的要點已包括在內,因此可用來觀察掌舵後的習近平,看他是否有所損益,或離開軌道,或有新作為。
日本發生核災後,已有輿論指出,日本發展過度,大型核電廠就有50多座,核災既難以預防,一旦發生又難以收拾。日本是可鑑的前車,中國是否有過度發展的危險?除了核災,日本的經濟發展更值得中國警惕:日本經濟在1970年代起飛,到1980年代與美國爭鋒,號稱世界第一,但轉瞬間,到了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從此陷入低成長時期,其間的興衰,起落迅速,襯托出中國的發展道路,不一定永遠順利。
中國已創出長達30年的史上最長高成長期,經濟發展之路愈往前走,就愈高愈險,至今為止,最大的隱憂,莫如成長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北京雖以社會和諧為口號,但社會矛盾卻不減反增,先富起來的少數人與未能分享到利益的多數人,造成巨大的對立。在這個關口上,民族主義起不到作用,北京高舉的憂患意識,也只能用來防民防亂。溫總對此深有所感,因此多番提出政改,甚至說,不政改可能連發展成果也保不住。接班後的習近平,可有勇氣去進行政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