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麻省理工学院……这些名校对99.9%的中国学生来说,只是“传说”。可是一年来相继出现在国内门户网站上的这些名校课程,让中国大学生享受到了思考、自省、独立判断和多视角观察的乐趣,也引发了这些课程在网络的点击狂潮。
资料图片:大学生热捧网络课程
相对于西风东渐的学术热闹,国内高校一致地保持着低调而难堪的沉默。2011年3月底,《执拗的低音》讲座亮相网易,这个由复旦大学提供、台湾中研院副院长、著名历史学者王汎森教授讲授的讲座,使复旦大学成为登陆门户网站公开课频道的第一所国内高校。
1、“逃课”和“淘课”成论坛主帖
“求不点名好过的必修课老师”和“国外名校公开课下载网址大全”这两个帖子同时并存在河西某高校校园论坛并成为点击率前列的热帖,并不矛盾。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专业大二学生田俊同成为网络淘课迷是从哈佛大学的课程《公正》开始,“似乎醍醐灌顶般。”田俊同表示,听完课全身有种酥麻的感觉,原来“学习是如此快乐的事情”。那些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的名校课程,把这个世界的精粹之门打开在田俊同眼前。“有些课程我也不是听得很懂,可是我能从听课中感悟到老师的治学精神和思考思辨的力量,我也喜欢听。”田俊同说。
相对于田俊同等“淘课族”对国外名校的追捧,“逃课族”大三学子程志林对某些课堂的厌恶有过之而无不及。“有门课我是非逃不可的。”程志林表示,该门理论课已经发了授课老师自己出版的教材,“但是老师来上课还是捧着书念一遍。枯燥沉闷,让人对青春充满绝望。”程志林抱怨说,现在大家一说到大学生逃课,就把责任归咎为学生,学校也把缺课作为一项学业考核指标。“为什么不把学生的听课率来作为老师的考核指标呢?有些质量低下的课堂能留下的也是学生的躯壳。”
2、国内名校公开课网络难寻
相比国外名校课程迭出,国内名校官方罕见地保持一致的沉默。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课程,一些优秀教授的讲座也在网络上发布,成为点击热门。
记者看到南开大学叶嘉莹、武汉大学赵林、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等讲座都是几十万的点击量,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教授关于《酒色财气李清照》讲座在优酷的点击量就有近十万。
但是这些讲座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包括复旦大学推出的《执拗的低音》都只是一个系列的讲座而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这种惊艳对学生而言,只是偶尔,而不是常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研究生陈静华更是质疑地表示,复旦大学的所谓在门户网站上开设首家网络公开课更像是一个门户网站的宣传和作秀。
即使可以在学校网站上点击到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也其实是网络学历教育课程。网络教育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考试合格获得学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后可毕业,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别的网络课程是生动的讲课,为什么我们的“开放课程”点开,出现的却是“课程大纲、综合练习、例题分析、相关案例、样卷、参考文献。”
目前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在内的许多国内名校都在校园官网推出了“精品课程”,将很多课程包括选修课程的优秀课件放在网上。“但大多数课件以PPT形式呈现,不是课堂视频,减色不少。”田俊同说。
3、国内课堂吸引力为什么不强
“汗学院”也是近日的热点话题之一。美国的萨尔·汗在家录下超过1500个小型教育讲座,主题覆盖了数学、物理学、金融、生物和当代经济学等内容,他的视频总观看次数超过了2000万,平均每日的观看次数超过7万,平均每堂课有1万人观看。就连比尔盖茨也成为了萨尔·汗的粉丝,盖茨和11岁的儿子经常一起观看这些视频课程。
这似乎纠正了一个观点,名校课程网络火爆卖点不在“名校”,而是课程吸引人。
“现在的高校老师科研压力大,难得把精力放在课堂上。”湖南某高校文学院副教授谢婷表示,学校课堂上课主体人群一般是“奔四”的副教授,而他们工作重点无疑是课题和论文,“虽然学校也有学生对老师考评机制,但是评教授靠的还是课题和论文这些硬指标。”谢婷说,大学老师重科研轻课堂的倾向不仅让课堂越来越不吸引人,师生关系也越来越淡。
刚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归来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中南大学中国企业集团研究中心主任王昶介绍说,在美国,民众能够通过网络享受世界名校的课程,得益于“公开教育资源(OER)”运动。而且国外对知识产权保护比较系统完备,公共教育资源能得到很好的共享。“国内名校课程要走到这一步,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体系构建,都还有一段路要走。”王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