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萨斯曼教授:世界各国移民回归类型各异 中国海归基于文化认知与定位
来源:美国《侨报》 | 作者:管黎明 | 2011/5/1 16:17:24 | 浏览:2071 | 评论:0

  “海归”近年来成为海外华人热点词汇,殊不知,“海归”的现象在全世界由来已久。纽约市立大学亚裔研究所日前邀请市大史坦顿岛分校心理学系主任、过去6年来对香港和中国大陆“海归”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的萨斯曼教授(Nan Sussman)作专题演讲,谈西方和中国的“海归”历史以及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与定位。

  萨斯曼在座谈中表示,她过去20年对世界各地的移民“回归”现象和这一过程对人们的心理及文化冲击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过去6年里她更将香港移民的回归作为主要课题,并在最近推出了新书《移民回归和身份认同:全球现象,香港特例》(Return Migration and Identity:A Global Phenomenon,A Hong Kong Case)。

  萨斯曼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世界各国的移民回归现象,她表示,其实人们在谈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历史上很多的欧洲“海归”,当年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欧洲移民来到美国后又回到了欧洲(但犹太移民是个例外,返回欧洲的犹太“海归”几乎是零);还有过去一两百年间的美国人到欧洲定居一段时候后又返回美国。有趣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西方移民在“海归”后发现自己已经很难融入母国的文化。就如同当年美国小说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在一本书中所说,当你在海外过了很多年后,心里会感觉空虚,并且老是惦记着老家的事情,但当你多年后重返故土时,却发现那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甚至你感觉自己在这里已经成了外人,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你要么速去速回,要么永远不要回来。

  萨斯曼表示,她在采访一些西方的年轻“海归”时,也发现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从海外回来后,会跟自己当初的环境格格不入,自己和当初的朋友们对对方的话题都彼此毫无兴趣。

  萨斯曼在新书中总结出了“海归”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重新定位的四种类型,即“加固型”(Affirmative)、“减少型”(Subtractive)、“附加型”(Additive),和“全球型”(Global)。所谓“加固型”是指海归人士回到母国后对自己的原有文化身份更加认同,如中国海归回国后更加认同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定位;“减少型”则是减少了自己对原有身份的认同;“附加型”则是在保持原有文化定位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很多外国文化的因素;“全球型”则是少数在很过国家生活过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那里的文化。萨斯曼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西方“海归”都属于“减少型”,“海归”后通常还会遭遇精神抑郁,而多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海归”都属于“附加型”,“海归”后通常都对生活满意度很高,不会经历感情上的不适。

  萨斯曼表示,她之所以对香港的移民回归现象进行专门研究,是因为从1984年到1997年,有80万香港人移民海外,主要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而从1997年到现在,这80万人里有50万作了“海归”。这些香港“海归”在回到香港后呈现一些文化认知上的共同点,是前面所述类型中的“附加型”,比如语言上更加灵活 --萨斯曼在一项测试中发现,“海归”们平均在396个单词的谈话中做了26次中英文切换。同时,这些香港“海归”在饮食、文化、隐私和生活步调方面都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对自身中国文化的认同丝毫没有减少。萨斯曼发现,日本的“海归”也通常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实的认同,有些人在回归后不得不想法隐藏自己在西方已经习惯了的一些举动。有一个采访对象告诉萨斯曼,他在美国时喜欢上了在上班途中阅读《Newsweek》这本杂志,但他回到日本后意识到,在地铁上看这种杂志会让引来异样的眼光,因为日本男人在上班途中最流行的就是看色情卡通一类的读物,于是这位日本“海归”不得不将《Newsweek》夹在一本色情卡通书里偷偷阅读。萨斯曼也顺带提及,她本人在日本时养成了进门脱鞋的习惯,结果回到曼哈顿后,她的很多朋友都拒绝服从她这一要求,因此半年后她不得不改掉这一习惯。

  萨斯曼也对中国大陆,尤其是上海的“海归”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中国大陆的“海归”将是她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萨斯曼表示,就她目前观察所得,中国大陆的“海归”在文化身份的转换中属于“附加型”再加“加固型”,即他们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但对中国的文化也更加认同。有趣的是,中国大陆的“海归”在就业方面,凡是回到以前国有企业的,50%以上都随后辞职,凡是到大学做教职人员的,都很成功,其中北大75%的教师都是“海归”人员。而最成功的“海归”群体就是创业者,目前上海有6000家“海归”人员创立的新企业。

相关专题一:『海归
『考察访问』 团中央、全国青联关于举办“2011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的通知 2011-11-28 [3659]
『人才交流』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应邀参加2011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 2011-11-16 [4466]
『人才交流』 激发海外人才回国热情 “千人计划”影响深远 400专家齐聚太湖峰会 2011-09-30 [2931]
『人才交流』 中印现海归潮 美国闹人才荒 美大学校长称:很多中国人才“脚踩两只船“ 2011-06-19 [3262]
『创业就业』 美国海归月薪1.5万元仍用光 需合理规划实现买车买房 2011-06-19 [3206]
『签证移民』 海歸一家兩籍 避稅高招 2011-06-09 [3180]
『社区动态』 欢迎您参加“海归-海外人员的归国动机/因素调查” 2011-05-09 [2613]
『海外留学』 居美大不易 中國海歸破紀錄 2011-05-12 [2309]
『百家论坛』 娶海归女生做老婆的十大理由 2011-05-11 [3180]
『国内动态』 中国政府建立“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 海归将获全方位服务 2011-05-10 [2528]
相关专题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海归
『海外留学』 留英学生实习多投奔华人公司 和雇主关系难平衡 2013-06-01 [1852]
『创业就业』 海归创业感想 - 同最新上岸的海归分享 2013-05-08 [1975]
『国内动态』 白领海归的中年危机:镀金饭碗也有敲碎的一天 2013-05-01 [2348]
『学人动向』 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5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2012-06-05 [2944]
『大陆评述』 外籍华人在中国:或许没有中国心,却有张中国脸 2012-06-03 [2882]
『人才交流』 选择坚守或重新适应:回国成海外人才绕不开的选择 2012-06-03 [2481]
『海外留学』 毕业归国季 海归学子觅职须认证学历学位 2012-05-13 [3050]
『内外互动』 望洋兴叹:海归路 该怎样走?- 亲身感受「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活动 2012-03-25 [2971]
『学人动向』 美国海归落选中科院院士 国籍被认为首要原因 2012-03-23 [2428]
『签证移民』 海归派、上海侨办副主任蔡建国:上海籍华侨华人已超百万人 2012-03-06 [6260]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顶尖名校近7亿美元经费被冻结,只因一教授忘交结题报告 2024-04-20 [133]
张寿武: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2024-04-20 [84]
关于陈算法的背景以及更新 2024-04-20 [73]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48]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33]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126]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229]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99]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69]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7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