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做了这样一个评估: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是11.2万亿美元,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16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会增加到19万亿美元。同样的道理,美国的GDP将从现在的15.2万亿美元增加到18.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 换言之,到2016年,美中两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也会发生变化。中国的比例会从现在的l4%增加到18%,而美国的份额将会从现在的略低于20%下降到17.7%,也稍低于中国,名列世界第二,从此,中国将坐上世界GDP 老大的头把交椅。
不过,这都只是IMF那帮人扒拉计算机的纸上谈兵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IMF 这个测算只是一堆模糊概念;特别是建立在一个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未来五年内必须保持在不低于平均10个百分点的往年水平。而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必须是在2.5个百分点以下。(美国2001--2008平均为2.4;最高的2004年为3.9;2001年最低为0.8;2010年第四季度也只有3.2%)
在这样一些人为设定的框架内推算出来的结果具有多少可行性和与真实性?只有天知道。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按照计算机算出来,蒲鲁东和巴枯宁的“主义”为什么消失了呢?199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IMF都是不会对它负责任的。也就是说,IMF的这个推算是抛开了一切不利的突发因素计算的:事实上,GDP 在中美经济较量中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样是IMF的评估,2010年GDP美国排第九位,中国排第100位;中国和日本的人均加起来也没有超过美国;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的二级分化比美国更严重(ppp是靠不住的);中国没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中国的腐败比美国严重,这些因素IMF都一概没有考虑进去。
GDP \PPP\CPI/PPI,这些东西表示的意思不同,测定的目标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互相之间也没有多少直接的可比性;但是,PPP是表示人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这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或者说“幸福指数”最基本的指标。就PPP而言,中国只能说努力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什么“赶、超”根本谈不上;2010年,中国的CPI 已经破5,2011年2月已经达到8.7%远超过美国,更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而且还不稳定,还有上升的势头,流通环节是CPI上升(暴利)的罪魁祸首,国家调控宣告失败。
前不久结束的“二会”和“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把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调低了二个百分点;但是,亚洲开发银行仍然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会超过9%!中国还有一个为钱多反而发愁的问题是我们的外汇储备在最近二年中又猛增加一万亿,总量超过三万亿了!有专家把它比作“笼中困兽”.。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福兮(外汇超过需要)祸所伏”!
有的数据对比是毫无意义的,纯粹是一种忽悠。比如,还是这个IMF说:从1980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了30倍,而美国经济在这个时期只扩大了2.7倍。试问:李嘉诚的资产增加2.7倍与一个几十万元小老板的资产增加30倍之间有可比性吗?或者说那个更厉害?
我的意见是这样:中国在谈经济发展,谈国民的幸福指数时,固然离不开GDP;但是,更要着重讲PPP和CPI 。对老百姓来说GDP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PPP和CPI才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