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與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崙分會3日午間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聚會廳舉辦演講會,兩位在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教授曹晉、黃發有擔任主講,分別探討傳播新技術與社會階級的關係,以及大陸影視文化與小說間的關係。兩人演講都引發聽眾熱烈討論。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曹晉介紹她對上海家政鐘點女工的手機使用、觀察新科技與市場經濟兩者互相作用,對婦女勞動者在公共與私人生活領域所造成影響的觀察與研究。
曹晉表示,手機為1億5000萬名離鄉背井的農民工,提供即時訊息交流與家庭聯絡。根據訪談40名上海外地鐘點女工的結果顯示,手機對她們有重建都市交往的社會網絡、彈性的工作關係,以及異地履行母職三項作用。
曹晉強調,走出封閉農村的打工婦女擁有經濟自主能力,更有自信心,但她們在市場經濟的角色與社會性別等級制度中的位置仍屬底層。同時,城市家庭對農民工的剝削問題是沉重的階級問題,但被主流媒體以「農村婦女素質低」的性別問題掩蓋。
曹晉指出,農村婦女雖然可以藉由手機新科技的即時互動,參與工作與維繫家庭,但並不能跨越自身的階級與社會性別身分,值得反思。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黃發有以「影視文化與文革後中國大陸小說」為演講主題,探討影視作品與小說之間的關係與影響。他表示,將優秀的小說改編成為影視作品,從80年代開始盛行,從導演岑范拍攝魯迅的「阿Q正傳」、桑弧拍矛盾原著改編的電影「子夜」等。電視劇有改編自老舍的「四世同堂」、以錢鍾書小說為本的「圍城」等。之後還有大量小說改編的「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黃土地」、「紅高粱」、「菊豆」等電影。自1993年之後,電影電視幾乎將優秀作家「一網打盡」。
黃發有提出「小說影視化到底是小說的末路還是新生」的問題,其結論是悲觀的。他認為現在許多小說創作者,「掛小說的羊頭、賣劇本的狗肉」,一味強調畫面感、戲劇性,使得語言的審美功能退化。影像化敘事,以影像的規則閹割了語言在發掘內心世界、描述思想細節、展示生活的複雜性等方面的優勢。(李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