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等多位美國經濟專家12日參加第一財經(CBN)主辦的「紐約論壇—中美合作與世界經濟」,在面對中國經濟能否在2016年超越美國的提問時,異口同聲地表示「不可能」。
昨日在曼哈坦Le Parker酒店舉行的此次論壇,邀請到柯林頓時期的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阿特曼(Roger Altman)、菲爾普斯、Permal集團主席Issac Souede和經濟學家Paul Sheard,就中美經濟關係如何影響全球經濟進行對話與答問。
論壇還邀請金融資本專家Carter Page和經濟學家John Banks、James Smith,就近期日本地震與核洩漏以及北非與中東地區的政治動蕩對世界能源市場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陷入債務泥沼,但與會專家不認為會出現希臘式的債務危機。菲爾普斯指出,美國家庭可能需要花15年才能恢復被金融海嘯吞噬的近14萬億元財富,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高負債和財富縮水,使美國一度依靠高消費、高負債引領高增長的經濟模式正在發生轉變。
對比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儲蓄習慣,菲爾普斯表示美國的儲蓄率低得可怕,但中國人為了養老而拚命存錢,若各自改變一些,有助於世界貿易平衡。他認為,美中貿易高逆差不是由中國壓低人民幣匯率造成的,但他注意到中國民生用品物價的上漲,加重了通貨膨脹,工資增長應跟得上通膨的步伐。
菲爾普斯表示,美國經濟的復甦和就業率的提升,需要有新的產業不斷創造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工作機會,而中國在這一方面已在著手,例如產業轉型和使用新能源。阿特曼也說,中國正從一個從前接受海外投資的國家,轉為主動向海外投資的國家,當前有大批企業在美上市和併購,這對美國吸引外資拉動經濟增長也有好處。
有說法稱中國的經濟總量會在2016年超過美國,阿特曼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no way);菲爾普斯也表示「不希望這樣」,他委婉地說,中國經濟保持高增長就一切皆有可能,但從人均收入、經濟結構以及產業質量而言,中國仍有不小的差距。Sheard說,就像人民幣要成為國際交易貨幣、流通貨幣進而成為儲備貨幣,仍有一段長路要走,絕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