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名牌”毫无节制的嗜好造成了教育垄断,教育垄断将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社晋升渠道堵塞以及不同阶层的隔膜甚至尖锐对立。
大陆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生源争夺战正随着阅卷、报考等工作徐徐展开。谁进了一流大学,清华北大都招录了什么样的学生等也开始成为大陆社会和媒体关注的议题。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几名学生经调查,近日向外界发布了一个“惊人结论”:一流大学的生源已越来越被为数不多的“超级中学”垄断。以陕西省为例,2008至2010的三年中,当地两所省级重点中学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占该省的比例,分别达到52.6%、62.1%和62.2%。一流大学中,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已越来越成为“孤寂的少数”和“濒危种群”。
作为大陆高校近年探索尝试的招生“新政”——“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在陕西的名额有97%以上被西安五大名牌中学瓜分。普通中学和农村中学几乎被排除在这两项“新政”之外。城乡教育差距不仅体现在师资等硬件上,也反映在一些政策机遇等软件上。
就教育资源的集中度来说,有学者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为严重。而从中学考入大学尤其是一流高校的机会上说,京津沪等城市的学生远比山东、河南、广东、四川这些人口大省的学子幸运。
经计算,北京市2007至2010四年的入学机会指数平均为15.97。入学机会指数最低的广东省和河南省均为0.45,是北京的1/35。这意味一名北京考生和一名河南考生,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北京考生进入清华大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35倍。京津沪等直辖市和一些省会城市也被人们誉为“超级考区”。
从“超级中学”到“超级考区”,凸显出中国教育资源分布和分配上的极度不均衡现状,也折射出教育当局在政策引导上缺失公平,以及从官方到民间对教育的认知已偏离了其本义。
“超级中学”正像一头巨鲨破坏了教育生态平衡,而培育这头巨鲨的正是人们对“名牌”毫无节制和非理性的嗜好。社会对名牌高校毕业生的偏爱,官方对名牌大学的倾斜式投入,助长了家长和学生对考名校的热衷,这是“超级中学”诞生的根源和土壤。
从本质上说,这就是教育领域中的“超级垄断”,这种垄断带来的不是公平竞争和社会的扁平化发展,而是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晋升渠道的堵塞以及不同阶层的隔膜甚至尖锐对立,必须引起当局的足够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