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时报》6月3日发表题为《亚洲巨人的经济增长显示出需要促进增长的政策》文章,以下为主要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报告中预测,中国最早会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19万亿美元(1美元约合6.48元人民币),而美国经济只有18.8万亿美元。这被认为是中国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优越性和美国经济优势终结的证据。不要相信这一点。
仅从一个数字就得出这样一个宽泛的结论是糟糕的想法。长期的经济预测,尤其是像IMF这样的线性预测以不正确著称。五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处在不可持续的发展之中。
IMF的国内生产总值数字是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比较的是人们在国内实际花费的钱,而不是名义上的汇率。谈论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而不讨论人们的富裕程度可能会犯严重的错误。按人均计算,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目前的人均年收入约为4.75万美元;中国的人均年收入约为7500美元。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追赶。
中国的增长——如果真的出现——对自由者的国度来说不是坏消息。实际上.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最好的事情。摆脱贫困的人越多就越好,中国、印度和其他任何国家变得更加富有,就会为美国的商品提供更大的市场。从根本上说,增长是正和游戏。
美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增长速度有多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政策。只要我们回到支持市场、限制政府和减税的原则上来,我们就不用担心任何一个国家会煞我们的威风了。(作者妮塔·盖伊)
相关文章:
欧媒:外界如何应对不可预测的中国
环球时报,2011年06月05日
瑞士“国际关系与安全网”6月1日文章,原题:应对中国的快速崛起 中国已迅速成为“富裕的穷国”,很难将其归类。其激动人心却不平衡的增长造成许多挑战。对外部世界而言,中国未来之路的不可预测性令人沮丧,但有一点能肯定:中国将继续需要世界其他国家,就像后者需要中国那样。
自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已翻番,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照目前势头看,除非发生灾变,今后10年中国大有可能继续突飞猛进。北京将如何运用经济实力增长所带来的政治和外交权势?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复杂。它涉及内部和外部因素,不能简单分割开来。
从内部来说,中国身份尴尬,一方面自视为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27位,同时又是经济超级大国,其中央银行拥有外汇储备多达3万亿美元。所以,中国既强又弱。共产党政府最关心的仍将是消除贫困、创造繁荣和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解决改革的得益者群体与失利者群体间贫富日益拉大、沿海与中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自2005年以来,中国军费每年增加17%。北京的影响力如今拓展到非洲和拉美,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进口国和投资者。在中亚,中国也是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它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改变了地缘政治。从这些看,尽管中国称自己是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事实恰恰相反。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富裕的穷国”:人均贫穷,总量则很富裕,这种矛盾表象令外界对其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把中国看成维护现状的国家———按其自身说法,是希望和平崛起,不干涉别国内政及不称霸。第二种看法与此相反,把中国视为破坏性的国家,认为今后几十年其惊人增长几乎肯定会引发资源冲突,且中国不断增加军费,对蒙受工业化列强百年屈辱怀有历史积怨,因而有充分理由寻求某种形式的报复。第三种观念认为,中国其实是一个正面典范,对寻求自金融危机以来已名声扫地的资本主义市场以外途径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意义。按照这种看法,中国的崛起是双赢的,它创造了相对于美国霸权之外的另一个权力中心。
很难将中国归类。这个国家不能被简单划入任何框框中,原因有很多。该国迅猛增长和经济变迁引发了种种挑战。社会分裂加剧,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严重的可持续问题的挑战。中国存在巨大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发展差异性。不仅是外部人士,就连中国人自己也难找到某种说法对该国的复杂现状(技术和经济快速变革加剧了这种状况)一言以蔽之。
一个与整个欧洲差不多大小的国家,其差异性绝不应被低估。对外部世界来说,今后将面临一段不确定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行事可能更加不可捉摸,游移于自信与被动之间。巨大的经济规模意味着中国无法被忽视。各国决策者需要比以往更清楚与中国相接触的领域。他们怀有的中国是全球秩序攸关方的信念将受到考验。但基本的信条———中国需要世界一如世界需要中国,当1978年中国领导层意识到与外部接触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和政治生存时是这样,今后若干年依旧如此。▲(作者克里·布朗,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