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21期 2011年6月10日
中美医疗机构成立联合肝病中心研究肝病难题
6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美国UCLA医学中心合作签约仪式暨联合肝病中心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这也是UCLA医学中心首次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战略合作伙伴。UCLA副校长尤金•华盛顿通过视频祝愿双方“能够通过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共同造福全人类的健康”。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为代表的浙医一院肝移植团队至今已完成肝移植手术近1000例,良性终末期肝病术后1年生存率高达95.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家医疗机构是目前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器官移植中心。郑树森表示,未来双方将共同就肝病的医学治疗技术和手段、基础病理研究等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共享,并通过彼此的人员互派和交流,加深彼此的联系与合作,共同造福全球更多的肝病患者。
纳米新材料可实现软硬随机转换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德国汉堡大学、赫尔姆霍茨联合会盖斯特赫斯勒中心近日共同开发出一种神奇的纳米材料,只需按一下按钮,几秒钟内就能改变自身的强度,从坚硬易碎到柔软而有韧性,整个质变过程由电信号来控制。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在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将贵金属材料如金或铂放入酸溶液中腐蚀,材料里就形成了微小的管道和孔洞;然后将一种纳米结构材料灌注到整个孔道框架中,同时也让每个微孔都充灌满了可导电的液体(如简单的盐溶液或弱酸溶液),成为一种金属和液体杂交的材料。
研究人员将这种新奇材料称为金属水联体,其可以通过电信号激发,按一下按钮就可改变材料属性。有外加电流时,金属表面原子键会加强,硬度增加;切断电流则原子键减弱,材料也能变得更软,抵抗损伤的能力更强,延展性也更好。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新材料的机械性质可在软硬两种状态来回切换。基本上,它也能自发而有选择地生成电信号,所以在压力集中的地方能自动变强硬,还能预防甚至修复断裂损伤。
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落户中国
6月2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建立“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的协议。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世界遗产空间机构。5月27日,UNESCO总干事博科娃已代表UNESCO在该协议上签字。
UNESCO自2001年开始便与相关国际机构发起“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监测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开放计划”。同年,中科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在国际国内开展了系列活动,并于2005年加入了上述“开放计划”。在多年工作基础上,中科院于2007年5月向UNESCO提出在北京建立“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的建议,获得UNESCO积极支持。该提案于2008年4月获UNESCO第179届执委会审议通过,2009年10月获UNESCO第35届大会批准,2011年4月获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
该中心依托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建设,利用其拥有的天—空—地一体化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和专业人才优势,可为UNESCO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致命大肠杆菌起源获线索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6月5日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表示,引起欧洲疫情爆发的病原菌或起源于2001年在德国分离到的肠出血型大肠杆菌。该院研究小组通过多位点测序分型,发现引起此次爆发的菌株与2001年德国分离株01-09591及2002年的中非分离株55989有高度相似性。这三株菌具有7个完全相同的“看家基因”,(“看家基因”是维持细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少的基因,被广泛用于细菌分类),从而得出结论该三类大肠杆菌为同一类型(ST678)。
根据这个发现,研究小组对这三株菌展开进一步调查,以追溯此次爆发的源头。通过对大肠杆菌的12个毒力基因/适应基因分析发现,2001年德国分离株与今年的爆发菌株完全吻合,而中非菌株与两株德国菌株相比,缺少了志贺毒素基因和抗亚碲酸盐基因。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德国2001年分离株很有可能是这次爆发菌株的直接祖先。抗生素抗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0年的进化,2011年的菌株可能获得了一些新的基因,从而具有耐更多种抗生素的能力。
研究小组表示,通过对2001年与今年爆发菌株的基因组比较分析,将极大地助于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导致这次疫情的菌株致病能力如此之强;并将为疾病的起源、传播和来源提供线索。这将为一线医护人员应对和控制全球疫情扩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我国绘制完成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6月3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我国独立研究完成的全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该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家鹅繁殖、抗逆、生长、肉质、羽色等性状的遗传基础,鹅的驯化、不同鹅种的生物学分类、中国家鹅的起源、优良鹅种的选育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目前最先进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策略,分别构建了不同插入片段长度的文库,进行双末端测序,由华大基因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进行了拼接组装。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策略具有速度快、简单易行、成本较低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测定动植物基因组序列,如水稻、熊猫、黄瓜、牡蛎、半滑舌鳎、石斑鱼、朱鹮等。
浙东白鹅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会极大地推动浙东白鹅的遗传学研究和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进一步分析,将对揭示中国家鹅的起源、地理迁徙、生态演化提供直接重要的科学证据,同时也对从基因组分子序列、基因层次研究家鹅物种改良、肉质改善、适宜饲养条件的探索奠定基础。
我国快速建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检测法
近日,我国细菌学科学家、生物技术科学家联手,快速建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检测方法和鉴定方法,并已开始向全国推广。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介绍,已知常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血清型有3个:O157、O26、O111;不常见的血清型有40多种。最近在德国引起暴发疫情的O104H4是EHEC家族中的一种罕见的血清型,含有志贺毒素2(vtx2a)的基因和肠积聚性黏附大肠杆菌毒力质粒上的3个基因:aatA,aggR,aap。
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此前已建有一套针对EHEC-O157H7的检测和鉴定方法,也建立了肠积聚性黏附大肠杆菌的毒力质粒的检测方法。由此,近日该所快速研究建立了针对EHEC的4个基因(志贺毒素1、2,溶血素,EAE毒力岛)、针对肠积聚性黏附大肠杆菌毒力质粒上的aatA、aggR、aap 3个基因,以及O104和H4基因的检测方法。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王磊教授团队与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合作,建立了覆盖近50种EHEC的诊断血清,和覆盖10余种大肠杆菌H(鞭毛)抗原的诊断血清,其中包括O104和H4。同时,建立了能够检测O104H4的PCR检测方法和诊断血清。
据悉,目前两个科学家团队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发现EHEC-O104H4,也可以及时发现其他血清型的EHEC。
世界车体强度等级最高电动车组问世
我国为巴西里约热内卢研制的首列电动车组6月7日在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下线。这是世界上车体强度等级最高的电动车组,也是“中国制造”电动车组首次进入南美市场。
巴西里约电动车组为A型不锈钢车辆,每列4辆编组,最高时速为100km/h。在安全性方面,该车采用宽轨转向架(轨距1600mm);采用先进的交流传动系统,使列车牵引制动性能更加可靠;辅助电源系统具有故障扩展供电能力;列车监控系统,实时显示列车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客室设有成熟完善的旅客信息系统,使乘客更加便利;车辆设置紧急乘客门,提高列车的安全性能;采用严格的德国及美国防火标准,使整车的防火性能大大提高。该车将服务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主办的2014年足球世界杯赛和2016年夏季奥运会。
“嫦娥二号”完成第二次虹湾成像
嫦娥二号卫星近日实施了第二次虹湾区域降轨、成像及升轨控制,顺利完成了第二次虹湾成像。嫦娥二号于6月9日离开月球,飞向地球、太阳间的一个引力平衡点“第2拉格朗日点”,继续进行空间探测,从而为我国下一步的火星探测打下基础。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二号卫星总体设计人员介绍,按照工程总体要求和卫星拓展试验计划安排,嫦娥二号卫星在工作寿命期结束后,在扩展阶段将充分利用卫星现有资源和能力,开展相关在轨试验项目,比如,围绕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开展技术试验等。同时,深化科学探测,特别是进一步提高图像覆盖能力,再次对虹湾地区成像,以便为嫦娥三号着陆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
目前,嫦娥二号卫星各分系统工况正常,姿态稳定。后续卫星还将开展X频段深空应答机长期开机和紫外敏感器长期环月试验,并择机开展其他探索性探测,为深空探测任务积累工程经验。
中科院建成先进科研数据应用环境
近日,中科院数据应用环境建设与服务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于“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到2010年底,已建成存储容量达6.42PB的数据资源中心。中科院还整合全院科学数据库,形成共享数据达148TB。与“十五”相比,科学数据库资源量增长8.9倍,存储设施容量增长92倍。
截至2010年底,科学数据库已整合共享数据148TB,形成了538个数据库。其中包括化学、材料、空间、天文、遥感、人地系统、动物、微生物等8个主题库,聚变、青海湖、冰雪冻土、生态功能区划等4个专题库,化合物和植物物种两个参考型库,以及土壤、海洋、地球化学等37个专业库。
目前,通过该项目建成的数据资源中心重点围绕中科院承担的大科学工程、重大科学装置产出的海量数据,将存储服务推广到了中科院全院范围,目前已为30多家用户提供各类存储服务,存储数据量超过700TB,存储设施利用率达80.5%。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该数据环境接受在线数据访问量年均达707万人次、年均数据下载量达101.8TB,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4.6倍和9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