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杨振宁传》出版 杨振宁首次正面回应与翁帆婚姻
《杨振宁传》出版 杨振宁首次正面回应与翁帆婚姻
来源:北京晚报 | 2011/6/28 2:59:34 | 浏览:2607 | 评论:0

  很少有人能取得杨振宁那么大的成就,也很少有人能引起杨振宁那么大的争议。

  经杨振宁授权,台湾传记作家江才健历经四年时间写就《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其中有一年多在美国对崔曼、佩斯等物理学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采访。这本传记挖掘了堪称教育奇迹的西南联大如何培养了杨振宁等一代杰出人才,分析了包括费米、泰勒在内的国际顶级物理学家对他的教诲;记录了杨振宁的学术生涯、科学成就,也描绘了他的家国之思、儿女之情。

《杨振宁传》出版 杨振宁首次正面回应与翁帆婚姻

  由于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特殊地位,这部传记也是20世纪物理科学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众多物理学家都在其中绽放光彩。

  书中更提及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生活,这是杨振宁首次正面、全面回应此事。

《杨振宁传》出版 杨振宁首次正面回应与翁帆婚姻
杨振宁和翁帆

  2004年11月,杨振宁突然给极少数几位亲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告知他的订婚消息。这封用英文写的电子邮件内容是:

  这是一封重要的信,向你介绍我的未婚妻,她的名字叫翁帆,她的朋友叫她帆帆。我现在也这样叫她。我们在2004年11月5日订婚。

  翁帆28岁,出生在广东省潮州。致礼和我1995年夏天到汕头大学参加一项国际物理学家会议时碰到她。那个会议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因此学校挑选学生来做接待向导,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翁帆是我们的接待向导。那是一个只有上帝才会做的安排。

  致礼和我立刻就喜欢翁帆。她漂亮、活泼、体贴而且没有心机。她是英文系学生,英文说得极好。离开汕头之后,我们和她偶尔有些联络。

  大学毕业后,她结婚了,几年以后离婚。几年以前她进入在广州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很快要得到翻译系的硕士学位。

  有如天意,因为好几年没有联络,她今年2月给我们一封短信。信是寄到纽约石溪,后来转到我所在的香港。也因此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逐渐熟识。

  我发现现在已是一个成熟女人的翁帆,依然保有9年前致礼和我特别欣赏的率真。我最近写的一首关于她的诗,其中有下面的几句:

  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
  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
  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
  是的,永恒的青春!

  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翁帆既成熟又青春。我深信你们看到她都会喜欢她。

  我也知道,虽然在岁数上已经年老,在精神上我还是保持年轻。我知道这也是为什么翁帆觉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我们当然都清楚地知道,我们有很大的年岁差距。但是我们知道我们都能够也将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奉献给我们的结合。我们的亲人都祝福我们。

  请读一下下面的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我对于她在我生命中扮演的以及即将要扮演的角色的感觉:

  噢,甜蜜的天使,
  你真的就是……
  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给我的苍老灵魂,
  一个重回青春的欣喜。

  接到杨振宁电子邮件的笔者立即与杨振宁联络,据他告知,他和翁帆是在电话上订的婚。他也说之后他便将翁帆以及他们订婚的消息,告诉他在美国的孩子和他的弟弟妹妹,他们都祝福他。他当时也说,另外一位也接获讯息的物理学家朋友回信,特别举出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81岁时和他21岁的学生结婚的例子,作为对杨振宁的祝福。杨振宁说他知道自己和翁帆54岁的年纪差距,难免要引起议论,但是自己在心理上已经有了准备。他也说将来大家会知道,他和翁帆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杨振宁订婚的消息很快在笔者主办的《知识通讯评论》刊出,立时引起轰动,国内其他媒体也纷纷跟进。

  杨振宁传出喜讯后,受到媒体紧密追踪,原本还有些担心的杨振宁立即和翁帆办理结婚手续,然后到海南岛度蜜月。媒体紧迫盯人,两人在饭店晒太阳以及同骑双人脚踏车的照片,都登在报上。那年年底东南亚突然发生大海啸,新闻焦点才转移。

  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生活上有了伴侣和照料,杨振宁在清华教书,在国内很多地方演讲,偶尔住到香港中文大学,出席邵逸夫奖的颁奖,并且到中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访问多次,期间还去过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出席会议,都有太太翁帆做伴。

  2006年3月底,杨振宁偕太太翁帆去美国,这是翁帆头一次去美国。他们除了住到杨振宁原来纽约石溪的家中,也和杨振宁在美国的家人见面。杨振宁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美国出生长大,那时两个儿子都已在北京和香港与翁帆见过面,在美国的弟弟和妹妹,也都到北京见过翁帆。那一次杨振宁也带翁帆同去了蒙大拿州,看望住在那里做医生的女儿,也在女儿家小住。

  2006年6月间杨振宁和翁帆由美国回到香港,再度受到新闻界的关注,也被问起他们怀孕生子的传闻,后来杨振宁私下谈起此事,说他们也曾考虑此事,但是还是决定不宜有孩子。7月初杨振宁偕翁帆一同到台北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由于是两人婚后头一回到台北,自然引起新闻的热潮,也有人再追问怀孕之事。杨振宁神情愉畅,翁帆应对自在,两人出入都拉着手。

  对于老年丧偶再婚这样的事,杨振宁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他在与翁帆结婚后曾公开说过,如果没有和翁帆结婚,他也可能和别的女士结婚。他曾经举出一个例子,那就是杨振宁认为曾经做出十分重要的数学工作的19世纪英国数学家哈密顿(W.R. Hamilton)。哈密顿在太太过世之后,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杨振宁说,他不要过那样的日子。

  虽然已年逾八旬,但是杨振宁健康情形良好,思虑清明,眼力未衰,只有在大演讲厅里,需要助听器帮忙改善听力。一向有惊人记忆力的杨振宁,还是旧事新物,博闻强识,不过私下会半开玩笑地承认,过去如果有人说他记不住事情,他绝对不信,最近开始相信了。

  他和翁帆的生活,除了在外旅行,多是居家生活。翁帆过去并不长于家事烹饪,不过杨振宁对饮食不讲究,有时翁帆在家做些简单的食物,杨振宁也都能欣赏。两人在家消遣有时会看一些电影,对许多事认知能力过人的杨振宁,对于电影中的角色关系,常会弄不明白,总要靠翁帆的解说,杨振宁也承认自己认识人的眼力,似乎比较慢。他还犯过一个错误,就是头一天见到一位知名的女作家,第二天再见面时,居然很高兴地把这位女作家称为另一位女作家。

  翁帆的个性一如杨振宁在宣布他们订婚短信中形容的,开朗乐观,虽然她说杨振宁很固执,做事的个性很急,但是她并不会把两人的关系推向一个僵局,有着比她年龄更成熟的历练。在物理学界一向以不善于动手出名的杨振宁,也是翁帆眼中不动手的人,不过杨振宁倒是很热衷于在计算机上编制他过去生活和家庭的电影。

  杨振宁也曾经说过,一个人年纪大了,对于婚姻的态度和年轻的时候会有不同,不会想要去改变配偶。他说,和翁帆在一起后,他更了解了中国像翁帆这一代的年轻人的想法。杨振宁的研究兴趣是物理、数学方面,有时也会出个数学题目让翁帆试试。两人在外访问旅行,如果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会玩一个小游戏,就是在里头参观时不讨论,出来后交换意见,看各自最喜欢哪一幅画。翁帆觉得杨振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不会令她沉闷,她也十分尊敬杨振宁为人的品德。

  2010年9月杨振宁从英国回到北京,9月13日突然发生严重呕吐并发高烧,有几小时是半昏迷状态,自己甚至有神形分离的感觉,虽然意识还清楚,但是说的话别人却听不懂,翁帆也吓坏了。幸好住协和医院一个星期,就完全康复出院了。

  10月底杨振宁完全康复后,转到香港住处,准备停留较长时间。虽然经过一场突发急恙,但是杨振宁复原甚佳,气色精神如昔。谈起这次住院,说医生认为是他长年吃抑制胃酸的药,影响了身体对病菌的压制,因而造成感染。他到底是学科学的,谈起自己病中的神形分离经验,说恐怕是人脑中海马区的作用造成的。他也谈到,13年前由心脏血管绕道手术的麻醉苏醒过来,看到恢复室外的家人,当时自己不会说话,想告诉家人神志清楚,还能做微积分,就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积分符号,但是没人能懂他的意思。

  2008年1月,北京三联书店发行了杨振宁的一本新书《曙光集》。他的前言中写道,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个长夜,而他自己就成长于这个看似无止境的长夜中。他继续写道:“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这个集子的许多编辑和翻译工作,也正是翁帆做的。

楊振寧:不反對翁帆改嫁
 
高齡89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日前接受鳳凰周刊專訪,透露與小他54歲妻子翁帆間的互動。他坦言,兩人不生小孩的主要原因,是考量到他的年齡問題,未來自己過世,也不反對翁帆改嫁。

鳳凰周刊報導,楊振寧大方談論他與妻子的相處模式。他說,翁帆在他的眼中,是位「甜蜜的天使」。他表示,第一任妻子死後,即便對象不是翁帆,但他也一定會再婚。「英國數學家哈密頓在太太去世後,過了相當漫長的孤獨日子,我不要過老年孤獨生活。」

楊振寧表示,兩人結婚七年很少發生爭執,反倒是共同的話題很多,雖然有年齡的差異,但可以讓彼此增加不同時代的知識。他還說,兩人經常參觀美術展,並找出各自喜歡的作品,再看與對方的是否一致。「這是我們兩人之間的小遊戲。」

談到孩子問題,楊振寧直言,「我們不宜要孩子,假如我不在了,翁帆一個人帶著一個或者兩個孩子,那將是很困難的事。」他也不反對自己過世後,翁帆選擇改嫁他人。對於這樣的說法,翁帆一開始有些不悅,但他說,「如果從冷靜的立場上講,不需要不高興。」

談到楊振寧的健康問題,南開大學教授葛墨林認為,翁帆這幾年的照顧,是維持楊振寧健康的大功臣。他說,「冬天出門前,翁帆一定為他繫上圍巾。走十幾分鐘路翁帆就堅持要歇一歇,找塊石頭,並把它弄得很乾淨。」


相关报道:杨振宁:非议背后依然故我 (中国青年报)

  在有人猜测他已不做研究的时候,6月18日,89岁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向同行报告了他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修改了自己多年前一项理论的不完备之处。

  除了回答提问时须用助听器,这位老人留给听众的印象是思维之敏捷、表达之清晰不亚于青年,虽然他上一年还大病一场,进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杨振宁说,自己40多年前的研究涉及了冷原子领域,但当时缺乏实验技术证实,后来因故中止。近些年来,这方面的实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自己多年前的一些工作得到了证实,于是又回到了这个领域。目前,冷原子是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之一。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他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他已陆续发表了将近10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他不喜做寿,因为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

  2011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

  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总算对陈、杨两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他最初问陈先生该怎样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再问研究室该做什么方向,陈先生回答“就做振宁的方向”。

  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他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相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共计12位全职教授,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开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各位的头衔,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大家无可贡献,鞠个躬表示感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因公爽约,专门发来长信,但大会决定节省时间,不再当众宣读。由于学术报告安排极为紧凑,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纪的院士们,感觉累了就去休息,也可腾出座位,让给后面站着听讲的年轻人。此语令与会者不禁莞尔。

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

  耄耋之年的杨振宁站着讲完了自己关于冷原子的新发现。工作人员担心他站久了腿会发抖,后悔未能预备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学者因事提前离会,而杨振宁一直坚持听完19日的最后一场报告,并即兴发言,与人分享了自己在治学上“最近几年慢慢想通了”的困惑。人们原本猜测,他做完自己的报告就会离开。

  在做完报告被主持人请下台之前,杨振宁还主动询问听众有无疑问。会议间歇,年轻的学生过来请教,他也耐心解答。

  “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葛墨林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比杨振宁年轻19岁的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干,觉得可以休息一会儿的时候,跟杨先生谈过以后,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影响着自己,还得好好干。

  顶尖的实验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形容,杨先生属于“天生有仙骨”。国外有人称杨振宁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有人说他在物理上是“建设性的革命家”,朱经武则以物理理论的“炼丹专家”来形容他,认为他就像拥有点金术。

  “杨先生对物理的热爱、热忱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说他是富有罗曼蒂克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朱经武说。

  朱经武说,人们常将物理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天到晚听人家讲而自己不讲,然后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种是不停地讲话,让人家知道自己多么伟大。杨振宁是第三种,他会认真听别人讲,还给别人提意见。

  葛墨林说,杨振宁主张学术上的平等,还体现在,每次到南开参加理论物理讲习班,他都跟学生们一起排队领自助餐,边吃边谈。多年以前,国际会议用餐补助中外有别,国人补助5元,外宾补助40元,吃饭时往往隔着一道屏风。杨先生坚持,在南开开会,无论中外,补助相同。

他因有约在先曾谢绝领导人宴请

  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院士认为,近年来,一些人对杨振宁有非议,网上有种声音,对杨先生的贡献讲得很少,有些甚至是污蔑。

  针对杨振宁的污名包括,有人批评他晚年回到中国,拿了高额报酬,故意说些好话去取悦政府。例如,他赞美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比美国更扎实,批评的声音扑面而来。

  朱邦芬说,杨先生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他确实是由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为了讨好政府。

  批评者未必知道,杨振宁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当面向周恩来总理直陈“中国政府的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

  “杨先生经常两头不落好。他不像有些人,拐个弯让你揣摩体会。这是学术大师直率的性格。”葛墨林说。

  葛墨林定期向杨振宁报告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有次,两人在北京约谈。恰有某副部级领导去请杨振宁,有位国家领导人邀他赴宴。在场的葛墨林以为,自己要谈的事情没那么紧要,杨振宁应先见领导,谁知杨振宁却谢绝了来自中南海的邀请,原因是“我已经有约会了”。

  忆及此事,葛墨林说,杨先生仅因有约在先就回绝了领导,又怎会曲意逢迎?

  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说,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杨振宁曾“伸出手来”,请他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学者。那年石溪分校的名额已满,杨先生为他争取了额外名额。他说:“杨先生一看到有什么科学前沿的事情,就想到中国该怎么做。杨先生一方面热爱祖国,一方面提携我们年轻人。这都是我们的榜样,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他的薪水分文不取

  朱邦芬在南开大学讲的一件事情,令在场的许多学者感到惊讶。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是杨振宁晚年仿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创立的。在杨振宁将精力转向清华之后,陈省身两次让葛墨林给他带话: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是你的“亲儿子”,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是你的“干儿子”,两个儿子,你都要管。

  据葛墨林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他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现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葛墨林说,杨振宁做事不愿向人解释。“杨先生率性而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就是这么个人——我怎么做是我的事,至于你怎么想是你的事。”

他主张“杨李之争”留给后人评判

  科学史上,亲密合作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后来决裂,一直为人关注。与两位大师均有交往的葛墨林说,关于“杨李之争”,杨振宁一贯主张,双方把所有资料都公布出来,留给后人评判。

  葛墨林说,无论存在怎样的分歧,他们在中国的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

  1990年,李政道先生在兰州大学发起一个学术会议,原定的会议组织者在外无法及时回国,临时改由葛墨林领衔组织。葛墨林当时在石溪分校访问,遂向杨振宁表示要早回国几日筹备,杨先生建议他至少要提前10天,还帮忙出面向当时的东京大学校长发出了会议邀请。

  1979~1989年,李政道在中国发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简称CUSPEA)”,一些中国学者上书国家领导人反对这个计划,原因之一是“如果这些人不回来谁负责”。有人去问杨振宁的意见,满以为他会加入反对派,但杨振宁坦率地说:这些人将来回不回国不能由李政道负责。这件事情上我不能说话,因为我就是出国没有回来的。

他的生活得益于翁帆的照顾

  在非学术领域,外界对于这位物理学大师最大的非议源于他82岁时与相差54岁的翁帆结婚。

  2011年,他们惊世骇俗的婚姻进入第7个年头。葛墨林说,原本“说话刻薄”的一些同行,现在也对翁帆评价很高。而他认为,杨先生目前的健康身体,跟翁帆婚后的照顾绝对分不开。“翁帆绝对是有功劳的。”

  杨振宁再婚之前,葛墨林有次去清华探望,发现他穿着睡衣,脸色腊黄,发烧39.3摄氏度。虽然杨先生告诉他,身体如有问题会打电话求助,但葛墨林还是担心,万一有危险而电话不在手边怎么办?

  2010年9月,杨振宁突发高烧,陷入半昏迷状态,说的话人们都听不懂,进了重症监护室。葛墨林说,杨先生住院时,翁帆的照料有目共睹。

  近些年里,杨振宁已多次入院。葛墨林说,翁帆对杨先生照顾很细,杨先生冬天出门前,翁帆一定为他系上围巾。逛公园,走十几分钟路,翁帆就坚持要歇一歇,找一块石头,扫得很干净。

  据朱邦芬透露,杨振宁、翁帆夫妇的共同话题很多。参观美术展后,他们会分别找出最喜欢的作品,再看与对方是否一致。这是二人之间的小游戏。

  杨振宁并非不知一些人对于他这段婚姻的看法。他甚至曾与翁帆联名撰文,回应一位香港女作家的批评。在写给翁帆的诗里,他称她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这一次,在南开大学,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杨振宁夫妇手挽着手。这是他近年出席公开活动常见的情景。在校方为他举办的生日晚宴上,他表示,自己虽然上了年纪,但精神上仍然保持年轻,也许这是自己对翁帆有吸引力的地方。早在订婚之初,他就对朋友这样讲过。

  令葛墨林感到遗憾的是,外界跟杨先生没有接触的人,总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猜测他。而杨先生依然故我。

  20世纪80年代,杨振宁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录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谈话,有些地方对“文革”某一方面的事物持赞成态度,而他事后也发现了当时的不足。预先看到文稿的葛墨林劝他删掉这些内容,不要引起误会。杨振宁却执意全部发表。他说,自己就是要全都拿出去,让人家可以了解杨振宁真正的心路历程。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85]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87]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71]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71]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48]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24]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28]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18]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66]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6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慕波:爬取7万条帖子  看看人们都是怎么吐槽相亲的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