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优势渐失 中国苦熬“一出一进”阵痛
企业生产正在转出中国,但这也是中国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延缓转型过程为高科技竞争作准备
耐克日前公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尚未披露全球生产基地份额的数据,但昨日已经有媒体对此做出了预测——继2010年首次取代中国成为耐克第一大生产国之后,2011财年越南将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向东南亚等相对低劳动成本国家,与此同时,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则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把科研中心移至中国。这“一出一进”折射了中国经济何种现状?
廉价优势渐失
从2010年开始,“产自越南”的字样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国耐克鞋专柜上。
耐克运动鞋都是外包生产的。2010年以前,中国是其最大的生产国,但从2010年开始,越南“上位”,取代了中国的“老大”位置。耐克历年年报显示,2001年,中国生产了其40%的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到了2005年,中国的份额降至36%,越南升到26%的第二位;2009年,中越以同样36%的份额并列第一;2010年,越南份额升至37%,超过中国的34%。
据耐克公司网站介绍,运动鞋对劳动力成本比较敏感,企业必须把劳动力成本控制在24%以内,才有竞争力。过去30多年,耐克的生产基地就像候鸟一样,顺应各地成本的变化,不断迁移——最早设在日本;后来移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此后迁至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1981年,耐克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权衡,选择了在中国生产运动鞋,直到中国2010 年被越南超过。
“长期以来,廉价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通胀压力的加大,中国原有廉价劳动力优势渐失,很多企业开始把生产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廉价的地方。”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今后这种趋势会越加明显。
专业人士表示,随着针对“中国制造”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过去十年“中国制造”在全球“一枝独秀”的局面注定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优势。“越南制造”仍然代替不了“中国制造”,只能是“中国制造”的一种补充。
产业转型阵痛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在一些代工厂企业移师中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在中国新建研发中心,有的甚至直接把全球研发中心移至中国。
如全球最大粉末涂料生产商之一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表示已经把中国作为公司发展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目前对设在上海松江的研发中心已投入了11%的研发资源,未来2-3年,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将规模扩至目前的两倍。
“企业生产正在转出中国,但这也是中国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宋颂兴建议,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延缓转型过程为高科技竞争作准备,否则会重蹈日本覆辙,“日本近20年经济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产业转型过快,走入了高科技、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都不足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专家称新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恐将来临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资金荒、电荒、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困境,如果国家不抓紧时机扶助,恐怕新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即将来临。”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日前召开的嘉捷企业汇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忧心忡忡,大声疾呼。
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23万户,这里面还不包括数量更多的个体工商户。数据还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比值为99%以上,对GDP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
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李子彬发言指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连锁反应以及中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革时期,曾经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艰难应对,传统生产企业困难重重,全球宏观经济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且受硬成本支出的制肘,让其在扩大、发展面前更加步履艰辛。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李子彬认为,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在各行各业,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多种多样,所以银行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不同行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了解透彻,政府要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企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培育自己的品牌,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多渠道融资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危机越做越强,越发展越好。
会上,有专家认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关键年,随着中国经济运作模式及经济收益体系,逐步由大中型企业转变以中小企业为主导,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均着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但单纯地扶持无法有效、良性的使中小企业迅速地成长。而建立企业间合作,
由大“服务企业”助力小“实业企业”的形式便成为了一种实现有效共赢的结果。
纵观中国经济六十年发展轨迹,每一次经济政策的调整,总会有一些新兴产业获得超常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的急速衰退和我国“十二五”经济方式的转变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如何依托更加放心、舒心的合作平台,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是一个研究课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十二五”经济方式不仅对未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将带来全新的契机,更对于搭建互利共赢平台这种形式给予了颇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