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详解《专技人才规划》
描绘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路线图
日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专技人才规划》)颁布实施。6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就贯彻《专技人才规划》作了详细解读。
从8个侧面提出具体目标任务
分两段时间来设计
问: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确定这个目标的基本考虑是什么?
答:《专技人才规划》提出了“建成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总体目标。同时,从队伍的素质能力、结构比例、成长环境、科研成果、工作体制机制、管理政策法规、服务社会建设、推动科技进步等8个侧面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专技人才规划》将发展目标分2010—2015年和2016—2020年两个时间阶段来进行设计,主要考虑,一是有利于摆布好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把握工作轻重缓急;二是有利于摆布好完成既定目标和适当进行调整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了环境形势变化对规划任务可能产生的影响,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呈现哪些突出特点?
答:总体上看,有三个突出特点:
——体现引导性,鼓舞人心。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打造一批在优势领域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培养造就一支活跃在世界科技前沿,跻身国际一流的专家队伍;到2020年,要“涌现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规划对队伍建设的导向和引领意义,非常鼓舞人心。
——突出前瞻性,适度超前。规划一共提出了8组数据,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对整个队伍的发展进行了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提出到2020年人才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而目前这一指标在我国只有40%。能否在10年间实现人才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跨越式进步,是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奋力争取的。但既然是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在目标设定上就应该突出前瞻性,适度超前。
——具备合理性,切实可行。规划提出,到2015年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达到250万人。据统计,我国这一高层次专技人才队伍的规模在2000年是69万人,到2008年猛增到159万人。综合人才发展势头和内外部环境因素,到2015年、2020年分别实现200万人和250万人的目标是有把握的。我们在队伍建设规模等主要指标上坚持合理设定目标,反复测算论证,没有一味追高,确保能够实现。
32字基本原则凸显诸多新意
“非国字号”和“国字号”专技人才将地位平等
问:如何理解规划的32字基本原则?
答:《专技人才规划》提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强化基层;分类开发,协同推进。前两句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指导方针相同,后两句针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进行了延伸发展。可从4个方面来把握:
从工作定位上来说,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就是要把服务发展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发展确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方向和任务,以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从工作重点来说,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就是要围绕“用”这个中心环节,以政策创新带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工作主体上来说,要“高端引领,强化基层”。就是要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基层人才为基础,整体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才处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两端,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规划在重点举措中专列一条,提出“以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为平台,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高层次人才与基层人才建设两方面的内容相互依托,相互呼应,措施针对性很强,内容很实,这是规划的一个亮点。
从工作方法上来说,要“分类开发,协同推进”。就是要统筹不同层次、区域、行业、领域、所有制等各类人才的发展,形成各类人才持续成长、协调发展的局面。据初步摸底,目前我国非公经济社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1800多万,超过队伍总数的1/3。这支队伍年富力强,职业特点明显,自主性、选择性、流动性较强,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多层次性、多元性的特点。但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很多方面政策缺位,导致体制内外仍存在“玻璃门”现象。为此,规划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方面与国有单位的平等地位,并在调整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公共服务、促进流动等方面,对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