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中國機會的實質。袁岳說,中國確實有很多機會。「美國社會成熟度高,這就造成機會總量少很多。在美國,市場已經成熟,創業門檻較高,不得不在縫隙中找市場。而在中國,普通的商店也可以連鎖到上市。美國雖然有臉書、推特的成功故事,但新媒體網絡公司的中國同行的成功故事量比美國就更多了。」但中國也存在很多不規範的地方,而機會往往就在這些不規範的地方。習慣了國外規範化操作的海歸該如何看待國內的不規範,將是他是否能回國發展的首要條件。
第二,要了解你的社會適應度。在袁岳做主持人的電視欄目「頭腦風暴」中,一位海歸說,真正成功的海歸,100個中也就只有一、兩個。顯然,中國夢並非屬於所有海歸的。80後留學生,因缺乏國內工作經驗,大都不能立即實現;而在海外生活了十多年的華人,漸漸與中國疏遠,回國很難再重新融入。但一些在國內成長,對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後去海外留學,獲取系統的知識,這類在國內有根基和經驗的海歸則較受歡迎。可見,實現國內發展抱負,往往與其「是否了解中國社會,是否適應中國社會」掛鉤。海歸們都需要適應什麼呢?袁岳指出,在國內發展要有政策水平,說話要有分寸。讓各方滿意最難,有人十年也學不會。
第三,要有社會資本。袁岳走訪一些地方的科技園區發現,有些海歸自恃有技術,但找起其他資源卻頗費周折。其實並非沒有其他資源,而是他們不會找,其中的奧妙就在於「關係」,成功的海歸需要有社會關係支撐。在中國社會,教育往往能夠讓一個人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因而走出底層到中層。然而,如果希望再上到中高層,則需要有足夠的社會資本,俗話就是「人是要混出來的」。
第四,要有信息靈敏度。海外華人了解國內消息的渠道單一,對於商機的把握沒有溫州人靈敏。現在國內流行高端精品酒店,而一些海外華人擁有成熟的酒店管理經驗,他們可以回國施展才華。然而現在的高端精品酒店卻是一些不懂酒店管理的商人經營的,他們因為信息靈敏度高而搶占先機,後來的機會就不多了。
袁岳表示,這麼說似乎是在給希望回中國發展的華人潑了冷水,但實際上可讓海歸們施展才華的地方卻越來越多。國內幾百家上市公司,他們發展壯大,需要大量有海外背景的管理人才。這些人才了解規範化的管理,可以幫助中國本土公司與國際接軌。不過人才競爭很激烈,海歸們需要度過四至五年的適應期。
當然,還有別的成功路徑:有的人在國外學習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到跨國企業的中國公司任高管,最後出來自己創業或者做投資公司的合夥人。谷歌中國的前掌門李開復就是個中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