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了众星不按计划拱月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政府领导人在经济政策方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已经被困在通胀与通缩风险并存的陷阱中。中国央行昨天进行了年内第三次加息,并不断收紧银行信贷,尤其是向房地产行业发放贷款。尽管央行采取多项举措来给楼市降温,房价仍节节攀升。同时,各地政府正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至于一些中国工厂不得不拒绝沃尔玛和其他世界顶级连锁店的订单。在广东等一些省份,工人薪酬增幅很大,熟练工人成了抢手货,话语权甚至超过了雇主。
事实上,中国政府希望模仿亚洲四小龙(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与新加坡)在80年代油价高企时的政策:尝试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转移。可是,中国的工业基础相比起上述经济体大得多,这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谁有能力来购买中国生产的这么多高端新产品呢?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市场大幅萎缩,而有望成为世界经济救世主的中国新中产阶级尚未出现。
与美国的情况一样,中国房地产行业并不仅仅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金融行业与政府政策的延伸。在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实际上保证银行家与开发商可以低成本扩张,最后造就了难以为继的市场泡沫。在中国,房地产已变成追求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政府官员的首要财政收入来源,中国房地产开发的主要受益者是官员,他们主要将房地产当作洗钱工具,但并不擅长将房地产作为税收来源,而在发达国家,税收才是最重要的一种收入来源。通过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央行表现出了打击腐败官员的意愿。不幸的是,行政命令无法将他们变成诚实、高效的税收征管者。中国共产党把党组织转变为诚实的税收监管部门的可能性,与德国将希腊转变成一个拥有高效制造业的德国州的可能性差不多:都是零。
中国政府的问题是,尽管它可以限制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却无法迫使开发商降价出售、甩卖库存。与其低价出售,官员和开发商们宁愿坐守空空荡荡的新房,等待中央政府改变政策,在房价反弹之后再大举出货。同时,那些有志于成为中产阶级的中国人看着这么多空置公寓,自然会批评政府举措不力,使他们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结不起婚。中国本该创造一个新兴中产与消费者阶层,以取代购买力大不如前的美国消费者阶层,相反,北京制造出了一个清晰的鸿沟:要么就成为中国的富人阶层,要么就还是穷人。许多中国人都知道,如果他们现在还没能成为中产阶级的话,那以后也毫无希望。2011年中国汽车销量的下滑已经佐证了这种观点,如果2011年不景气的话,2012年的表现很可能更差。
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对基础设施大举投资,这些大胆举措看起来就像是天才之举。然而,到了2011年,看起来中国只不过是赢得了额外的时间,以等待美国经济复苏,美国消费者重新开始消费。可是,等待美国消费者增加支出越来越像是“等待戈多”(注:意指空等一场)。中国自身的中产阶级去哪了?中国已经有百万以上净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士,中国已经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之一。
事实上,这些是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士,他们正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一掷千金,投资当地房地产。许多人觉得在海外炫耀财富和享受退休生活更为安全,因为谁也不知道中国的政治风向会发生什么变化。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是建立在与中国人民心照不宣的协议之上:它将为大多数中国人带来经济发展与更高生活水平,作为回报,中国人民不会要求更多权益。过去三十年来,这种模式运转得非常顺畅。可是,如果它无法再带来经济增长,且大多数中国人发现自己处在了增长鸿沟的另一侧,没有变成中产阶级的希望,那共产党又会将希望放在何方?
总而言之,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包括:
- 通胀。通胀可能摧毁人民积累的财富,并引发失业与动荡。
- 停滞。经济停滞使人民更难找工作,更难买得起房,社会鸿沟将会固化,人们将丧失上升机会。
2012年,新领导层将走上台前,接管中国政权。在中国,这种权力交接都经过精心安排,以保证新领导层在最合适的时机掌权,并展示政府的积极形象。
三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了众星不按计划拱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