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婚姻本身即是一座跨族裔的桥梁,而他们夫妇更热衷于为国际领袖人才架桥。多年来在全美亚裔聚居社区,人们常常看到董继玲与杰龙这对华洋夫妻忙碌的身影,他们或为培养亚裔青年领袖人才筹款,或为白宫实习项目甄选学生。随着中国崛起,他们的视野进一步拓宽,开始招收中国大陆及台湾学子到美国做青年大使,参加暑期培训。虽然这些非美国公民使者,不能参与白宫实习计划,可他们来自台海两岸,又能与来自全美亚裔青年一起受训,获得彼此间深入交流的机会,这是人生中难得的。董继玲与杰龙为能给两岸三地的学子提供这一机会而感到自豪。
董继玲和杰龙在洛杉矶(邱晨摄)
愿望:连接中美未来的领袖人才
董继玲和他的“洋”夫婿杰龙(Joel Szabat)共同为亚裔及中美青年领袖人才架桥已有17年了。
董继玲曾任联邦商务部少数族裔商业发展署副署长,是华裔政治明星,其夫婿杰龙曾担任过联邦运输部主管交通政策的副次长,目前担任总统奥巴马交通经济投资刺激方案共同主席。两人参政多年却有共同的感受:亚裔青年学生缺乏对政府的了解,而他们的父母也多缺少参政意愿。
1994年,董继玲与杰龙共同创办了国际领袖基金会(ILF), 促进亚裔高校学生的参政意识。夫妇俩从全美各地选拔优秀亚裔学生,将他们送到联邦各部门实习,了解联邦政府的运作程序,甚至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三年前,这对华洋夫妇又有新创意:他们从中国大陆及台湾挑选杰出青年学子来美做使者,参加暑期领袖培训项目。按照项目计划,这些中国来的青年学子将与美国土生土长的亚裔青年共同接受领袖培训课程。
“这是中美领袖人才从小沟通、交友的机会。”董继玲说,“若干年后,也许今天的青年学生那时已成为代表中美两国的使者,他们可能会在谈判桌前再次握手,也许正因年轻时代的这段缘分,双方能很快建立互信, 解决问题。”
困难:“模范少数族裔”成拦路虎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美国才兴起接受大学生到白宫实习,可因种种原因却很少有亚裔学生能获得这样的机会。董继玲和夫婿杰龙正是为了亚裔学生能争取到进入联邦各部实习的同等机会创立国际领袖基金会。
有了运作的资金并非一切迎刃而解,安排亚裔学生暑期到联邦政府实习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董继玲说,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兴趣及能力,再与联邦18个部会及23个办公室取得联系——要安排好一名实习生需要上百通电话或是电子邮件。
安排亚裔学生到政府机构实习往往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杰龙回忆说,多年来与各联邦机构联络亚裔学生实习事宜,虽未遇到歧视亚裔的现象,可的确有政府官员说,他们的实习计划是专门为“弱势少数族裔”设立的,即为非裔或拉丁裔设立的。在这些政府官员心目中,亚裔虽属少数族裔,但却是所谓“模范少数族裔”,因此不被接受。
近30年的全美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华裔乃至亚裔中部分族裔的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和家庭收入等方面的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少数族裔,甚至优于白人族群,因而被称为“模范少数族裔”。
杰龙意识到,“模范少数族裔”并非是完全正面的形象,而且这一标签也剥夺了亚裔这一少数族裔应有的许多权益。甚至有学者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模范少数族裔”是强加给亚裔的一个新“刻板印象”,其背后所隐藏的严重负面后果是:把其他非亚裔少数族裔和社会底层的贫困、失业、家庭分裂、犯罪等社会问题,均归咎于他们自己不够努力。
克服观念上的障碍需要持续地努力。杰龙说,每遇到这种情况,都要细心做工作,提醒他们亚裔并非“模范少数族裔”,亚裔中包括许多族裔,大家的经济状况及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
碰撞:华洋夫妇看到了成果
在国际领袖培训班,新一代中国学生给美国亚裔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他们一改以前中国学生的清寒形象,那些早年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容易给人留下这种印象。新一代中国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对国际事务的见解以及辩论的口才和他们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经验等,都让美国学生感到压力,并由此产生急起直追的紧迫感。
董继玲说,“这些亚裔学生很聪明,他们知道中国在崛起,朝向超级强国迈进,因为血缘的关系,他们愿意加入中国崛起的过程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作为国际领袖培训班的同窗,海峡两岸学生意识到,虽然双方血缘相同、文化相通,可两岸间毕竟隔绝过很久,观念上有许多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因此彼此需要沟通,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学生与美国亚裔学生在国际领袖培训班这一特定环境下,自然会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他们在彼此的交往中了解对方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现状,为成为新一代领袖人才打下基础——这正是董继玲和杰龙所期望的。
董继玲说,今天的情况是,“我们仅有一个游泳池,虽然可将它分割成不同的泳道,可一旦泳池的东边被污染,泳池的西边很难避免灾难。这是目前‘世界村’的现实状况,这也体现出新一代国际领袖人才相互交往的重要性”。
争论:大家相互学习的过程
由于上一代人隔海相望的时间太久,大陆与台湾的青年一代在两岸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时常导致争论。
在台湾出生长大的董继玲在邀请两岸学子同来美国培训前即意识到了这一点。为避免因争论而导致的不愉快,国际领袖培训班采取过措施:三年前首次招收大陆和台湾青年大使来美培训时即曾决定,课堂上绝对回避两岸议题。
“可学生们却主动要谈这个议题。”董继玲说,“我们只好放开手,让他们自己主持,我们退在一旁观察。”
一谈到两岸问题,两岸学生间,学生与教授之间的辩论即不可避免,现在这种辩论已成为国际领袖培训班的一种常态。这些来自两岸的学子毕竟是顶尖高校的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孩子们的结论是:时代在改变,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能维持永久的和平。”
董继玲与杰龙从最初为两岸学子担心到迫不得已地放手,而最终他们又从两岸同学的辩论结果中重新获得了信心。这是董继玲夫妇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为国际领袖人才架桥的乐趣所在。
“大家之所以争论,是因为彼此间仍不够了解。”董继玲说,即使来给学生们上课的国会议员看到海峡两岸学生坐在一起也很惊讶——美国一般官员对两岸问题并不十分了解——国际领袖培训班为大家提供了学习机会。
挑战:“9·11”恐袭后遗症无处不在
“9·11”恐怖袭击之后改变了美国民众的生活,同样也改变了亚裔学生赴白宫实习的路径。杰龙说,首先是对学生身份的要求与“9·11”之前大不相同。以前联邦政府各部可接受具有永久居民身份(绿卡)的学生,而现在申请白宫实习的学生必须是美国公民。而大多新移民学生,都会因身份而被排斥在外。
杰龙说,联邦政府对白宫实习生的背景调查也与“9·11”之前大不相同,比以前严苛了许多。实际上许多学生因为背景调查未通过或未能按时通过而失去了难得的机会。
根据多年的经验,杰龙摸出了些规律:对亚裔学生来说,若他们的家庭常常回到祖籍国旅行,这些学生的背景调查不易通过。还有一类亚裔学生,他们曾有在不同国家居住的经历,如先在中国上小学,又在韩国上中学,后又转到日本上高中,最后再来到美国。这种学生的背景调查也不易通过。
杰龙说,背景调查是否能及时通过,目前已成亚裔学生能否开始白宫实习计划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