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多元文化社会之自杀预防”。调查显示,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北京市卫生局在今天发布的健康播报说中,自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精神疾病、身体疾病、人格特征、心理因素、亲友自杀史以及家庭暴力、家庭虐待等。
抑郁障碍是导致自杀的首位原因,可使自杀的危险性增加20倍;焦虑障碍使自杀的危险增加6至10倍;酒精滥用或依赖的自杀危险增加6倍;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很容易引起抑郁情绪,是自杀的高危人群。
國際預防自殺協會第26屆世界大會正在北京召開。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中國自殺率下降,但仍面臨著自殺干預機制不健全、心理疏導機構缺乏等諸多挑戰。
“自殺,二十多年前在中國還是個禁忌,現如今這不僅成為一個開放的話題,中國官方也積極組織預防和應對中國的自殺問題,必須承認中國的自殺率確實下降明顯。”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在國際預防自殺協會第26屆世界大會上形成共識。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此次大會上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自殺率為十萬分之三十,2009年降為十萬分之十三,同比下降了50%以上。
據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危機干預研究室主任費立鵬介紹,近二十年來,中國農村自殺死亡率仍高於城市但差距在縮小,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老人、婦女的自殺率均有明顯下降,“15歲至30歲農村女性自殺高峰”的特點已不再明顯。
“中國農村的自殺率曾經是城市的三倍。”專家指出,一些農村婦女面對家庭衝突時在衝動之下服用農藥或鼠藥結束生命。這與農村地區心理衛生知識缺乏、離婚困難、獲取農藥容易、急救醫療服務不完善而無法及時施救有關係。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汪向東指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在學校、工作場所、社區進行普及宣傳,都對中國自殺率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殺率的下降與多部門、多領域加強協作和政府加強對農藥生產和銷售的管理有密切關係。”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黃悅勤說,“對可致死的劇毒農藥嚴格控制,有效降低了農村死亡率。在城市,實施心理熱線、急救措施、危機干預、精神病人治療,提高大眾的知曉率,恥辱感降低等干預措施起到了明顯作用。”
雖然中國自殺率明顯下降,但前景並不容樂觀,自殺仍然是一個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未來中國的自殺研究與預防面臨著許多挑戰。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干預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南大學中國自殺與預防研究所所長肖水源教授表示,一個人自殺直接影響到周邊6人的生活。中國每年約20萬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者是自殺死亡者的8至10倍。
據統計,中國患有精神疾病自殺死亡人數佔總自殺死亡人數的60%左右,非疾病因素導致自殺死亡比率高達40%,遠高於歐美國家的10%。
“不是所有的自殺都能預防,但大多數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專家李獻雲說,絕大多數自殺者並不是真正想尋死,只是在面對問題時暫時找不到解決方法而產生了絕望情緒,自殺是他們選擇逃避的方式,此時進行有效干預可以大大降低自殺率,但很多人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汪向東指出,精神健康關乎每一個人。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自殺干預機制還很不健全。目前在中國自殺預防一直是由專業人員主導,多為自發志願性質,缺少系統的指導規劃,服務架構體系也有待完善。
多名專家指出,中國尚缺乏全國性的死亡登記資料,對於自殺者及其親屬的歧視心理還普遍存在,媒體對自殺細節報道偏多形成示範作用,心理疏導機構缺乏或形同虛設。“對名人自殺的大肆渲染和一些煽情的報道,對普通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由國外明星自殺引發國內追星者追隨自殺的情況並不少見。”
農村地區的心理危機干預也待加強。費立鵬指出,當前農村地區老人自殺率有升高趨勢,一方面與社會老齡化有關,另一方面留守老人缺少與外界的溝通,孤獨感更強,難以找到情緒宣泄的出口,只能壓抑在心裏,不斷累積,量變到質變,引發自殺行為。
還有學者指出,中國心理衛生方面的資源本來就有限,按市場規律不可能向農村傾斜,因而農村地區只能依靠國家投入,建議將精神衛生健康納入財政體系。
此外,專家還建議繼續進一步加強對心理衛生知識普及宣傳,倡導國民以開放的態度對待自殺問題,一方面加強干預機構建設,加大經費研究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國際合作。
此次國際預防自殺協會第26屆世界大會9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這是世界預防自殺大會第二次在亞洲國家召開,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5名專家代表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