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賴幸媛說,兩岸關係從衝突轉化到穩定得來不易,是符合台灣人民願望的正確道路,政府會堅決地走下去,直到為兩岸和平建立一個不可逆轉的堅實基礎。
賴幸媛今天在英國知名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以「台灣的兩岸政策─為和平打造不可逆轉的基礎」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她說,兩岸政策能夠成功,應歸功於符合台灣利益的務實主張,以及馬英九堅定及一貫的政治領導。台灣人民的共同願望是在自由、民主體制下,維持和平、繁榮及安定,其中台海和平發展是關鍵因素。
賴幸媛提到已逝的英國前北愛爾蘭大臣莫蘭(Mo Mowlam),曾談到當許多和平的努力在世界各地都很困難推動時,北愛議題卻可以得到不錯的進展。她個人的看法是,從北愛的歷史可以觀察到,當英國與愛爾蘭密切合作時,和平的進程就可以進展神速;當英國與愛爾蘭中斷合作時,就是麻煩的開端。
1980年代,英國解決北愛爾蘭衝突的策略,就是由英國政府與愛爾蘭政府直接聯繫對話,1985年英國與愛爾蘭簽署「英愛協定」(Anglo-Irish Agreement),英國邀請愛爾蘭參與北愛爾蘭事務,正式承認愛爾蘭共和國在北愛爾蘭事務上的協商諮詢角色,並試圖說服北愛爾蘭各大政黨參與協商,讓整個北愛爾蘭議題產生重大的政治轉折,進入和解的新階段,奠下後來持續會談、協商的基礎。
賴幸媛說,海峽交流基金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的創立,是兩岸制度化協商的開端,「制度化」代表著台灣與中國大陸對推動協商的承諾,也意謂著在兩岸互信基礎還薄弱的情形下,雙方都有意願讓協商機制長久存在,並且經常性而非一次性地進行。
馬總統清楚了解「制度化」協商對於改善兩岸關係的重要性,要以「機制對機制」的方式,讓雙方「官員對官員」進行直接、實質的對話及協商,才是務實、有效、可長可久的設計。
因此,2008年5月馬總統上任後,雙方積極溝通,同年6月立即恢復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並以實際行動領導政府真正落實「制度化」協商。
她指出,過去3年多來,政府在馬總統提示的「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兩岸政策最高指導綱領,以及「壯大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的整體經濟戰略下,以推動兩岸關係制度化為主軸,優先處理台灣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及其他攸關民生的問題。
兩岸兩會在過去3年舉行了6次高層會談,簽署了15項協議,為兩岸人民福祉及兩岸關係良性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雙方所簽署的15項協議,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也沒有任何政治語言,執行結果不僅有利於台灣民生經濟,且中華民國主權不但沒有絲毫損傷,反而更加鞏固。」
在15項協議中,賴幸媛特別說明去年6月29日兩會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台灣及兩岸關係推展的重要性。
她說,ECFA對台灣的意義不僅在於兩岸經貿往來的制度化安排、早期收穫清單項目的減免關稅,更在於它對世界發出的兩岸和平的信號,有助於各國政府更積極考慮和台灣洽簽經濟合作協議,讓台灣可以避免經濟「邊緣化」的威脅,而與世界市場接軌,也是讓「世界走向台灣,台灣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
未來台灣將持續推動與中國大陸協商,包括:ECFA後續的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等協議,及其他兩岸共同關切的議題。
賴幸媛表示,政府肯定中國大陸在這段期間表現的善意與努力,海峽兩岸雙方正試圖在相互容忍與理解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持續累積雙方互信。
她強調,兩岸關係從衝突轉化到穩定得來不易,現階段的成果只是開創兩岸和平的先端,「我們相信這是一條符合台灣人民願望的正確道路,台灣絕對會堅決地走下去,直到為兩岸和平建立一個不可逆轉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