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生于卢森堡)和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以免疫系统研究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3日认定,本年度3名获奖者“发现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我们大家对免疫系统的理解”。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博伊特勒和霍夫曼获二分之一奖金,而斯坦曼获另外二分之一奖金。
奖金总计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
3人所为构成“合力”,对开发新型疫苗以及增强疫苗作用至关重要,不仅针对传染病,而且针对癌症。
传统意义上,疫苗的作用,在于预防。
而以3人所获研究成果为基础,新型疫苗着眼于以新颖手段治疗癌症,获称“治疗性疫苗”,旨在调动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发起“攻击”。
另外,他们的成果有助于治疗一些炎症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
两道防线
免疫系统,是人体和动物健康“防线”,用以抵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博伊特勒和霍夫曼所作贡献,是认定免疫系统中的“受体蛋白”,可确认微生物侵袭并激活先天免疫功能,构成人体免疫反应的第一步。
斯坦曼所作贡献,是发现免疫系统中的“枝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反应、即以自身调控方式适应并清除体内微生物过程中的作用,构成免疫反应的后续步骤。
依照评审委员会的解释,科学界所理解的人体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类;而人体免疫系统中受体蛋白和枝状细胞的作用,分别对应于先天和后天,相当于两道“防线”。
三名科学家没有在一起共事,而依相关论文发表先后,斯坦曼最先,1973年;霍夫曼其次,1996年;博伊特勒最后,1998年。
推进医学
博伊特勒1957年出生,现任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基因学和免疫学教授。他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研究,以实验鼠为对象。
霍夫曼1941年出生于卢森堡,现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主持一家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他当初的研究,以果蝇为对象。
斯坦曼1943年出生,现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任免疫学教授,同时主持免疫学和免疫疾病中心。他的获奖研究,涉及细胞类型。
他们的成果,成为后续研究的依据,应用前景集中在医学领域。
华裔弟子邓海腾追忆诺奖教授 称斯坦曼欣赏中韩学生 (邹斌)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教授、今年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得主斯坦曼在获奖前3天离世,斯坦曼在纽约的华裔弟子4日对教授的离世表示哀悼,并追忆了和斯塔曼在一起的7年岁月。和斯塔曼同在洛克菲勒大学蛋白质资源研究中心的华裔邓海腾表示,和斯坦曼在实验室里共处了7年,斯塔曼总是不断给予自己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两人常年有着密切合作和沟通,对于斯坦曼教授的骤然离世,邓海腾非常伤感。邓海腾表示,斯塔曼教授虽然不能亲自领取诺贝尔奖这一科学最高奖项,但是他的贡献会让人类记住他的名字。邓海腾还透露,和斯塔曼教授一起撰写的论文,“质谱检测突状细胞”上周已在《蛋白质研究》杂志上发表,相信这一成果是导师最大的欣慰。
邓海腾表示,斯坦曼在学问研究及自己的个人生活中都给他源源不断的支援与帮助,比如斯坦曼每次回复他的邮件都非常长,问题解答得十分详细。斯坦曼为学生修改论文时常工作到凌晨2、3点,是非常敬业的好教授。邓海腾说,斯坦曼很欣赏中、韩国家的学生,因为亚裔学生普遍相当勤奋。他记得斯坦曼的办公室里还挂有不少中国文革时期的旧图片,比如农民丰收麦穗的图片。邓海腾目前已回到清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此前他在洛克菲勒大学担任研究助理教授,是斯塔曼教授实验室里的三位华裔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