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1年9月20日
科技部与国家外专局就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智力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9月13日,科技部与国家外专局就引进国外智力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服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将发挥管理和资源优势,从整体上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引进国外高端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
双方将更好地发挥重大专项国际合作平台作用,针对国家战略需要集成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共同促进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双方还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大科技领域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切实加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双方合作方式包括,国家外专局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智专项计划”,安排重点引智项目、出国(境)培训班项目等,对重大专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给予重点支持;科技部对重大专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对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智专项计划”项目申请提出审核意见,协助国家外专局对立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专局局长张建国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围绕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已安排了700多个引智项目,支持了近万人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重大专项目标贡献智慧。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倞透露,截止到今年9月,在“千人计划”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平台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进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就达近百人,此外每年还有大批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合作研究、访问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和课题。
“十二五”海洋科技规划纲要发布
9月16日,2011年全国海洋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国家海洋局、科技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联合发布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相关领域今后5年做出规划,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纲要》中提出,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依赖于海洋;“十二五”期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要由“十一五”时期的54.5%上升到60%;海洋开发技术自主化实现大发展,专利授权增长35%以上。《纲要》还提出,到2020年,我国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科技研究体系及创新人才队伍,基本形成覆盖中国海、邻近海域及全球重要区域的环境服务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整体实力满足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支撑海洋事业发展、保护和利用海洋的需要。
万钢部长会见哥斯达黎加客人
9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会见了哥科技部部长克鲁斯,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两国科技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万钢表示,自两国科技部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边科技合作发展良好,农业科技、生物多样性、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富于成效。中哥科技合作基础稳固,前景广阔,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深化优先领域务实合作,加强科研院校和企业合作,促进青年科学家交流。
克鲁斯高度赞同万钢有关建议,指出中哥在创新政策、优先发展领域和青年科学家培养等方面观点相近,互补性强,哥方将继续大力推动双边科技关系务实发展,造福两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山大学与法国高校合作培养民用核工业高端人才
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共建的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9月14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挂牌成立。该合作项目将充分借鉴法国核工程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为中国培养核工程领域的实用型高端专业人才。
根据项目培养计划,该学院的完整课程将分六个学年完成,分别为三年的预科阶段和三年的工程师教育阶段。预科阶段的专业主干课将完全采用法国讨论式教学模式,每门课程都由法方教授组成教学团队。工程师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将按照法国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由法国方面派遣相关教师及中法相关企业的行业专家讲授。学生将在中法两国相关科研机构或企业实习。
2010年7月,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正式对外招收了第一届学生,教学工作已按计划开展。首届招生中,学院共招收新生99人。2011年第二届招生,学院共招收新生100人。
中国科学家提出滇金丝猴冬季家域选择光照假说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9月16日公布最新研究成果,该所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中心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经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光照假说”以解释滇金丝猴冬季家域的选择。
据介绍,冬季到来前,一些迁徙性动物从高纬度迁徙到低纬度地区,另外一些从高海拔垂直迁徙到低海拔。然而,世界上分布区海拔最高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却偏好于在中高海拔段的多年家域越冬。科研人员对于滇金丝猴这一“反常”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藏东南小昌都滇金丝猴群的跟踪调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发现虽然此猴群的多年家域范围在海拔3500-4500米之间,但其冬季利用的主要区域在较高的海拔4100-4400米之间。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点的气温虽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长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也说明滇金丝猴冬季栖息地利用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长呈显著相关。此外,滇金丝猴在下雪后通常移动到太阳辐射较强和日照时间较长的高海拔地带,这里通常积雪融化快,其主要食物地衣也暴露的较早。
科研组认为,这些结果证实了太阳辐射是影响滇金丝猴小昌都猴群冬季家域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此前人们用来解释野生动物季节性迁移模式的食物丰富度、温度、捕食者等假说不同。由此,他们提出了“光照假说”以解释滇金丝猴不同寻常的冬季家域选择。
超级稻试验田突破亩产900公斤
9月18日,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由“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进入收割阶段。在农业部超级杂交稻专家组组长程式华带领下,国内各省杂交稻专家来到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现场组织指导对袁隆平院士研制的“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进行收割验收作业。专家组首先对18块试验田共107.9亩的超级杂交稻田进行现场随机抽签验收,分别抽取出2、5、8号试验田进行现场人工收割,然后在田间就进行打谷脱粒,脱粒完成后再将稻粒筛选干净,最后进行水分检测与称重。据测产,实现亩产926.6公斤。
中药青叶胆被证具抗乙肝病毒活性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研究发现,云南特有中药青叶胆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初步揭示了青叶胆的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
该所科研人员从青叶胆的活性部位分离得到52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26个新化合物。特别是首次发现七类结构新颖的獐牙菜内酯,4个二聚裂环烯醚萜苷以及一系列新的裂环烯醚萜苷元和苷,提出了獐牙菜内酯A-D和H-K的可能生源合成途径。活性研究表明,其中15个化合物具有抗HBV活性,特别是獐牙菜内酯H-K具有显著抑制HBV DNA复制活性,与临床抗HBV药物拉米夫定活性相当。初步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现有的抗HBV药物,
我国科学家揭示卵细胞重组编程“奥秘”
9月5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徐国良课题组和李劲松课题组关于卵细胞重编程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阐明了自然受精和克隆过程中卵细胞重编程的机制,使人们对早期胚胎如何获得正常发育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下,课题组在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中发现,来自卵细胞的一个叫做“Tet3”的母源蛋白可以氧化精子基因组DNA,并进一步调控父源基因的表达,以支持早期胚胎的正常发育。动物实验发现,母鼠的卵细胞去除“Tet3”后,生育力会显著下降,大部分胚胎在妊娠期发生退化,被母体吸收;在动物克隆过程中,“Tet3”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徐国良介绍,甲基化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一种重要修饰,可调节基因的表达和关闭,与动植物生长发育、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DNA甲基化能关闭某些基因的活性,而“去甲基化”则能诱导基因的重新活化和表达。此前,科学界并不清楚去甲基化这种化学修饰的改变是如何实现的,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该研究为开发女性不孕不育症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带来了新希望。
华大基因成功克隆“猪坚强”
华大基因9月15日宣布,分别于8月31日和9月2日诞生的两窝6只“小猪坚强”健康状况良好。它们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身体健壮,最大的出生体重达1.6kg,眉间都遗传了供体“猪坚强爸爸”的黑色胎记。
“5•12”汶川地震后,“猪坚强”在被掩埋的极端环境里存活了36天,创造了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迹。但是,现年5岁的“猪坚强”地震后完全丧失了生育能力。为了延续“猪坚强”的优质遗传基因,今年2月16日,华大基因对“猪坚强”开展耐受性相关分子机制及健康检查研究,获取其耳组织。科研人员将采集组织培养出成纤维细胞,并采用手工克隆技术将其体细胞进行胚胎克隆,在5月12日将克隆胚胎移植入两头健康的代孕母猪受体内。经过110天的体内胚胎发育,代孕母猪成功生产出“猪坚强”的复制个体“小猪坚强”。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1A”通信广播卫星
2011年9月19日0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A”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该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将为我国通信广播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陕西首次发现大型戎人墓地
考古专家在陕西黄陵县首次发现一处大型戎人墓地,为研究西戎提供了重要资料。为配合延安南门沟水库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建了南门沟水库考古队,从今年4月以来,对库区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共钻探战国时期古墓100多座,目前已发掘了其中的80座,出土了一批非常重要的铜器、陶器、铁器等。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邵晶说,这一批墓葬材料的出土,特别是这些铜戈、铜剑等兵器,和魏国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认为,它的性质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在晋国西南生存的战国时期的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