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走马中国:避开陷阱的模式选择 - 美国《侨报》总编萧冬访华感
2011/10/11 6:18:17 | 浏览:1766 | 评论:0

走马中国:避开陷阱的模式选择 - 美国《侨报》总编萧冬访华感

  金秋9月回国,从上海飞到重庆,再飞到广东。这是一条寻常的线路:从中国的中部飞到中国的南方。然而,这条线路恰好经历了中国开放的三个代表性区域:最早的广东,然后的浦东,最近的重庆。更重要的是,走过了近来沸沸扬扬的“重庆模式”与“广东模式”的诞生地。

  先说重庆。没有到重庆前,对重庆的印象就是“红与黑”。但到了才发现,那里还有绿与白:大片绿色的树木、白色的高楼。在山头上生长着茂密的钢筋水泥的“重庆森林”,一时间使人觉得仿佛到了香港。在嘉陵江泛舟夜游,恍如在维多利亚港。当然,在解放碑附近的街头,除了有令人三步一回头的重庆美女,还有三五成群的“棒棒军”,有炎热中赤膊的汉子,提醒这毕竟还是内地。 到了亚运会后的广州,新城区同样是流光溢彩,接待单位不知是有意无意,也安排珠江夜游,在灯色变幻中扭动的小蛮腰(电视塔) ,展现的是南国的妩媚。但老城区的拥挤、嘈杂,也同样的堵心。

  不论在重庆,还是在广东,在发展的靓丽光鲜背后,都遮不住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物价腾贵、贫富悬殊、官员腐败。重庆的“打黑”为天下所知。广东的一些地方的官场,买官卖官,已经成行成市,甚至已经发展成“官场投资学”:寻找“潜力”股,投资于有发展潜力的科处级干部,待日后发达后提携。胡雪岩若有知,必然叹“吾道不孤”。在物价方面,各地许多民众的月入还是千把两千,而猪肉去到了近20元一斤,远贵于美国,许多百姓已经多少天“不知肉味”了。

  这些问题,其实并非孤立,而是中国走到今天,所难以避开的一道坎。用广东一位媒体老总的话说,中国各地今天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即指新兴国家突破在“贫困陷阱”后,步入“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体制瓶颈无法突破,经济增长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环顾战后各国,成功走出陷阱的,无非是“亚洲四小龙”寥寥几个。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南美国家,都无法自拔。 中国是否也会落入陷阱,难逃宿命?

  走出陷阱,无非是两条路:是先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还是先把蛋糕分好。也就是“公平”与“效率”孰为优的问题。重庆人坚信“公平优先” 。听薄熙来介绍重庆发展,不是以GDP 发展为优先, 而是以民生为导向,搞“五个重庆”,如大建廉租房、解决户籍问题,多从公平上用力。市长黄奇帆在答海外媒体问时,提出要把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精确地控制在某个小数点位上。他对凯恩斯主义、福利主义不以为然,而对供给学派情有独钟,提出要大力发展数万个微型企业(而非大企业),更多的人当小老板。

  而广东人坚信“效率优先”,前面提到的那位媒体老总,情绪激动地说,改革不能走回头路,公平只能是起点的公平,比如跨栏,就不能让刘翔慢下来,等着史东鹏。广东人一如既往坚信先要把蛋糕做大,把市场搞活。接触各地官员,谈起经济发展的大手笔、大项目都滔滔不绝。

  模式之争,其实反映了对走出陷阱的道路的探索。窃以为,“广东模式”与“重庆模式”之争,判断谁胜谁负还言之过早。

  第一,要看是否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名重庆官员说,重庆是“双强”:强政府、强市场。但这种模式是创新,还是最终落到“强政府”的窠臼,还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更要经受人事变更的检验;

  第二、两种模式都有重合之处,并非重庆不重增长,事实上,重庆近年的经济发展、引进外资增速,都位居全国前列。而广东在公平建设、文明建设上也下了大力气:广州在“创文”,中山这个孙中山的故居已成宜居之城;

  第三、模式之争要细化到手段之争。如公平之达成,是靠一次分配、还是靠政府的二次分配?靠中央政策为主?还是靠地方财政为主?也许,手段才是判断成败的最佳途径;最根本的,还要看发展的结果,是让老百姓获得最大的好处,还是让少数的利益集团,包括政府部门获益,这不仅是发展的社会伦理问题,也是发展能否持续的经济问题,这,也许才是判断模式的最后标准。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27楼的血色遗书:985夫妻用生命叩问的环保真相 2025-06-25 [181]
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再读格雷厄姆 2025-06-25 [139]
朱镕基之子清华演讲:犀利点评当前中国问题(深度醒脑) 2025-06-21 [240]
胡志华:国际供应链智能化趋势对我国影响及应对建议 2025-06-16 [332]
扎克·迈耶斯:全球监管合作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5-06-16 [323]
斯坦福教授大卫·拉伯雷: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但也正如此,才取得了成功。 2025-06-11 [464]
梁文道: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共识? 2025-06-03 [862]
经济学的四次革命 2025-05-28 [852]
《思考,快与慢》:一种不怕任何事的顶级思维 2025-05-28 [882]
教育资讯 | 纽约时报:美国教育体系的政治异化与改革突围 2025-05-27 [100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